这是一个尘封了十年的老故事,传了千百遍后依旧撩动人们的心弦,每次我和身边的战友或者家里人说到这个故事时,都会情不自已的回到十年前的那个日子里,体会着主角当时的所思所想,感受着那份执着和艰辛。
故事的主角叫李兰,她是很早以前我们支队东台中队副中队长的遗属,现在在市公安局上班。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次支队组织的妇女节慰问会上,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却带着一丝精明。起初我对她的感觉并不好,因为我对于那种说话很大声音而且处处精打细算的人有点反感,但是出于尊重,我还是跟她点了点头,并没有跟她说太多话。
在干部股工作的两年里,每逢节日,政委都会安排我带些礼品去看望她。每次看望时,她都会拉着我问长问短,问支队哪些干部怎么样,而我都是匆匆前往,匆匆返回,没有寒暄只有客套,我把这件事情当成了一个任务去完成。
去年年初下基层后我就没有再见过她,也开始渐渐的淡忘了这个人。直到看到我办公桌抽屉最下方压着的那张照片,那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上面是一个陌生的年轻干部和一个老人的合影,照片上的一老一少是那么亲昵,那么和谐,他们的笑容似乎附带着魔力拉着我进入那个场景感受那份温馨。
我跟中队长问起这张照片时,中队长似乎很惊讶我竟然不认识这个人,随后我就听到了这个故事,也开始渐渐了解了李兰。照片上那个人是因公牺牲的东台中队副中队长扬征明,也就是李兰的家属,他曾经在这个中队当过排长,身边那个老人是我们开发区的一个五保户,三年前就已经过世了。
1999年杨征明毕业后分配到了盐城支队盐城市中队成为了一名排长,在一次地方帮扶活动中认识了区里面的曹银凤老人。曹银凤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多年来一直居住在一个不到30平的自建房内靠检废旧的瓶子和纸盒子为生,当初开发区管委会考虑到曹银凤老人的生活状况就跟支队联系开展了一次一对一、一帮一的双拥活动,扬征明和曹银凤老人结成了对子。
扬征明那时候还在和李兰谈恋爱,起初李兰对于杨征明的做法非常支持,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给老人打扫打扫、周末买点菜去老人家里一起吃个饭。扬征明家是安徽的,逢年过节回不了家就带着李兰一起去老人家过节。为此,家在本地的李兰就渐渐多了许多埋怨和不满,李兰认为杨征明没有认真经营他们的爱情,对一个陌生人的关怀多过了对自己,为此也经常会有一些矛盾。
2001年杨征明调往东台中队任副中队长,来往盐城和东台之间的杨征明总是先去看望曹奶奶然后再去看望自己的女朋友李兰,虽然李兰嘴里有很多抱怨,但是爱情却冲淡了这些抱怨和不解,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2001年的夏天他们登记结婚了,幸福的小两口已经准备迎接小生命的到来,曹奶奶得知这个消息后用光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三套宝宝的小衣服小袜子,期间还时常去李兰的单位送些有营养的汤,生怕李兰年轻不懂得照顾那个还没出生的小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却也是脆弱的。2001年9月,公安局召开一次全支队范围内的执勤联系现场会,赶往会议现场的杨征明被一辆违章行驶的大货车撞到,由于抢救不及时,年仅29岁的杨征明离开了人世。
弥留之际的杨征明拉着李兰说:“照顾好孩子,照顾好曹奶奶。”他没有见到远在安徽的父母最后一面,他没有能够听到孩子喊他爸爸,他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出生后李兰的艰辛就永远闭上了眼睛,只是留下了那么简短的两句话,十个字。没有煽情的演说,却感动了所有人,没有动人的词语,却让在场所有人流下了眼泪。
李兰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坚持一个人完成了婚礼,她在婚礼上没有得到丈夫的亲吻却得到了支队全体警官的敬礼,她没有得到原本应该喜庆欢乐的笑容却得到了全场持续了10分钟的掌声,她的美丽印在了婚礼现场的所有人的心里。
一个人带孩子是艰辛的,哺乳期的李兰辞去了工作,靠着父母的资助生活自然免不了嘴角上的磕磕碰碰,她经常一个人偷偷的流泪然后偷偷的擦干。生活让李兰变得精打细算,小到几毛钱的开支她都会一一记下来,支队每年给的慰问金她都会不断询问,生怕少了一点。不是她抠门,是生活逼的她不得不如此,所以造成了我当初对她的误会。
2006年,李兰的孩子开始上学,支队考虑到李兰的状况给她协调到市公安局通安公司上班,李兰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生活状况也开始渐渐好转。期间,她依然保持着周末去曹奶奶家看看的习惯,她没有能力资助曹奶奶,但是每次都带点菜带点衣服。
2011年,曹奶奶病重,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化疗,李兰花费了4万余元为曹奶奶看病,并且日夜守候着曹奶奶直到曹奶奶去世。曹奶奶去世后,她披麻戴孝送了曹奶奶最后一程,而李兰却只说了一句话:“我答应征明的,我要照顾好奶奶,如今我也完成他的心愿了。”
我拍了拍那张泛黄的旧照片,灰尘慢慢的散落在桌上,我抚摸着那个年轻的面孔,看着他灿烂的笑容,静静的在照片背面写下这首诗。
心、命、诺
---用生命谱写的双拥赞歌
双九年华换戎装,
远走他乡戍国疆。
母慈父爱临叮咛,
杯半盼儿还时饮。
亲思情思寄驻地,
寒来暑往心交替。
未知祸端平空起,
一句承诺十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