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骗子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对他施以极刑,然后鞭尸,再然后拉到荒野喂狼。然而,这都只是气急一时的潜意识中的“狠(恨)话”而已。冷静下来之后只是痛恨与伤感。
记得曾经一个同学向我讲述他财产损失最大的一次丢东西的经历。他平时骑着一辆山地车上学,经常把手机和钥匙放在车上自带的那个袋子里。结果有一天,他出门迟,到学校后,急得赶时间便匆匆跑向教室,忘记了锁车,放学后,找遍整个停车库也没能找到自己的车子,才明白他的车被偷了,连带着一起丢的还有一大串钥匙、新的iphone6、新买的的运动型耳机。所有东西加起来将近1万还多。
事情过去很久,但是当他再讲的时候,依旧是一副怒容。一向以“不能改变世界,便改变自己”和“一个巴掌拍不响”为名言的我劝道:只能怪自己不小心,才成全了小偷,以后多长个心吧。
本以为好心相劝,却不想迎来同学的恶语:小偷偷东西还有理,那你全家都去当小偷去吧。厉声厉色的他让我看出他没有开玩笑,我也沉默地爆发了,转身扭头而去。我跟他关系没有很熟,也不愿被这般好心当作驴肝肺。对于他说出的侮辱性的语言不打算跟他计较。
虽然当时没有生气,但是一想到这个同学,便浮现出那天的对话。没有风度、说说翻脸就翻脸、不识好歹成为我给他贴的所有标签,从此被我打入交往的黑名单。
之后跟朋友抱怨此事时,朋友警醒道:他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丢了那么多东西,肯定心痛,你那旁观者冷静的劝导于他听来只有冷酷无情的意味。
允许“痛恨”,理解“痛恨”,但是也提倡冷静对待“骗子”。理智对待自己的行为,不给骗子留机会。可最怕的便是,“痛恨”的对象从“骗子”转移成“自己”。
买衣服,同样的衣服却比室友贵了30元;打车,被司机安排成拼车,却掏了打车的钱,硬生生多掏了一倍......我“自我安慰”:钱不重要,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重要;为方便省时间,而且目的地相同,并未介意打车成拼车“而且可能是因为别人有同伴一起拼车”,所以比较便宜......直到有一天,室友跟我先后进了同一家理发店修头发,店主跟我收20,之前没有会员卡的也按会员价15,而且我还拿出了会员卡,又没有洗头发,要知道洗一次头发还收10块,老板说别人也是这样。我以为过年涨价了,就付了20。结果回来发现室友也剪头发了,收了15。
积蓄的所有情绪全都爆发了。很想去他店里质问,很想吼他为什么不诚信,可是想到可行性几乎没有(不想让自己成为斤斤计较、小家子气的人,失去风度,让自己丢脸),唯一能做的便是诅咒他从此生意不再兴隆(幼稚的想法让自己看来更可笑)。怒气久久未消,不是因为钱,或许有软弱(比如质问,却怕掌控不住可能成为诡辩的无理场面),最最重要的是因为店主的“选择性欺骗”。为什么出冤枉钱的总是自己,全身上下透露着朴素的自己怎么就成了“富人”。理智的要求自己在这时全部变成了消极的对自身的怀疑、否定及自嘲。
痛恨小偷不可怕,因为那是一种发泄怒气的形式,痛骂之后只是畅快;痛恨自己最可怕,因为那是无处发泄的表现,所有阴暗全留给自己,会逼成内伤。
总归是理智战胜了情感:被骗只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如果经常买东西,便会懂一定得行情,拥有砍价的能力便不会被坑;如果经常坐车,便知道拼车就是为了省钱,而不是付打车的钱享受拼车的待遇。如果经常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践社会,便明白15元才是应该出的剪头发的钱。
世界上从不是骗子太坏,而是傻子太傻。拥有理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便只能改变自己”,还因为“我们无法脱离世界,便应该适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