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徐爱录知行合一之训篇的收获:
博仁老师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却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不是真知;根本不知,只是自以为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两种情况,都没有致得心之本体,尤其后者为私欲所障蔽阻隔,全然不再是心之本体。就“不知却自以为知,无法知其全部”这件事,我能想到的祛除私欲和心上灰尘的方法是:待人处事时刻警惕傲慢心,面对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尽可能客观、全面、开放地去看待,好学且敏求。这看上去似乎不容易做到,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诚于己,恩悲敬之心,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勤勉走心的去对待每一件事,如同博仁老师所说“事情做到了,道理尽在做到中”,我们一定能够离真知更进一步,求得真知之后,我们自然只有真行这一个方向,依循良知而行,自然又能在做中得到更真切的感悟。由此良性循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我们一定能够重新恢复蒙蔽已久的心之本体。
第二点心得,阳明先生举出的“鼻塞人见恶臭但因鼻中不曾闻得而不曾知臭”、“只讲孝悌未曾行孝悌不能称之为知孝悌”、“痛过方知痛”、“寒冷知寒,饥饿知饥”这些使我想到了墨家“取实予名”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是否知道一件事,不是根据名称概念(所谓“知”),而是以其“取”,也就是以实际行动及其功效来检验。虽然儒墨分属两派,但是其在倡导“实干真行”上有着同样的落脚点。因此均值得我们悉心体察和虚心学习。
再就是笼罩在当前年轻人心里的疑云“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人生。”这一甚嚣尘上的问题和思潮。我觉得有必要澄清和解释一下(我的个人看法,因为我刚从这个迷雾里走出来接近光明的边缘,应该是特别理解这个心路历程的),我觉得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没能做到知行合一。就像阳明先生所说的世上的第二类人,他们倾向于漫无边际地凭空思索,根本不愿意躬行实践,而总是演绎判断、猜度揣摩,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看样子似乎很懂道理但却懒于践行落地,我觉得现在的青年学生,包括我,尤其应当警惕这种错误想法。“过不好人生”不应该好高骛远,怨天尤人,而应当切实地去做。就像博仁老师告诫的那样,懂一万个道理不如做到一件,在行动和做到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什么大学生,有多高的文凭,做不到,一切都是零。
5、读家书,听分享感悟✔:2分
今早拜读耿波大哥的家书时,对大哥提到的《太上感应篇》起了兴趣。我问妈妈,这是哪本经典里的呀(准确的说是我想知道是讲什么的)。妈妈好像也不太清楚,模棱两可地告诉我,应该是一本单独的书,类似于《了凡四训》。再往下看大哥的家书,了解到是关于积德行善的。
囿于年龄原因和所学专业的影响,起初我是不太能理解这种偏向佛道化的思想的,因果业力这一块心里一直存疑,虽然嘴上总是挂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诸如此类的话,但是心里是没有完全接受的。但接下来我发现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大哥用他宝贵的人生阅历来提示到我,其实“致良知”的“做到”,和“行善积德”善事的累积是有相通之处的,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化开了,但是还是不太通透,需要时间细捋。感恩耿波大哥的诚心真言,我会放在心上,细细品味消化,致力于融入于我今后的成长发展。感恩大哥的指引,之后还需大哥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