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更新了上半部分,这篇继续。
我在书里勾画了一些内容,不一定是对的,有些我也自己保持怀疑,不一定是有用的,我只是觉得能给我带来另一种新的想法冒出来的感觉。
希望大家再下手之前,首先要分析目标用户,是否由足够的付出意愿和能力,其付出是否足够有价值。
赚想赚钱的人的钱,是比较容易的。对方是否赚到钱不重要,反正你肯定是赚到了。
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大原则不变。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称,追风套利等,都是常见的方式。
我逐渐发现,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人,对需求的实现过程,总是有贪大求全的执念,与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思维格格不入。
很多产品起到的作用,只是聚集相关需求的用户,而用户通过产品获取回报的能力,其实还是取决于用户本身的能力。
产品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筛选出一些具备这些能力的用户作为案例,然后让其他用户认为,产品具有赋能的神奇作用。
产品在感官上的粗糙,相比起产品的效用,也是微不足道的。
欧美的产品开发者,由于大众对移动互联网非重度依赖的背景之下,以及考虑到用户的认知成本,产品功能直截了当就显得非常重要。
Facebook 和 Google 对外提供的第三方登录授权,允许开发者读取其社交关系链,大大降低了第三方开发者挖空心思获取用户社交关系的企图心,开发者只需要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实现,无需以种种功能留存用户以及用户的社交关系,真正地实现了用完即走。
高频的需求,自然是刚性的。刚性的需求,未必是高频的。比如买房、结婚。
有一种创业模式,就是本着被巨头收购去的,那你就在巨头的赛道上,努力做好绊脚石。也是不错的。
互联网本质上只是加速信息传递和分发效率平台,本身不产生价值。所谓价值,是产品和服务摆上网后,传递和分发的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降低或者利润上升,或者由于参与门槛降低带来的市场放大效应。
社交产品的切入点,往往是比较容易标准化的IM(QQ、微信)或照片(Facebook),也就是最基础的通讯和看脸需求。这种产品一旦成形,马太效应迅速加强,令后来者难以撼动。
原来以前外地游客坐普通列车去玩,因为车速慢,路上辛苦,一般都是要在当地逗留几天。现在从北京出发两个小时就到了,时间根本不值一提。游客倒是玩完就走了,但停留时间大为缩短,每个游客对当地消费的贡献大大降低。也许高铁带来的游客是多了一些,但是直观感受上,旅游对泰安的经济拉动,越来越陷入停滞。
单纯的技能问题是可以有很多快速解决或者替代的方案,但因为事业发展的资源缺失,是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
切忌议而不决、权力分散,对于早期团队而言,速度和执行力是最重要的。
为项目的发展考虑,无法与项目共同成长的成员,哪怕元老,该淘汰也是要毫不犹豫地淘汰。
产品命名的第一要点,是可以注册商标。
产品名称的商标保护应该在名称确定的第一时间启动,注册覆盖未来可能涉及的商品品类,甚至需要注册多个被选商标以应对可能的注册失败。
很多常见的公认的词组,历史上大多已被注册过,除非采取品类错位的方式如小米注册成手机,或者采用常见字组合的方式,如飞猪天猫等。选择靠谱的商标代理机构参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命名的第二步是评估这个词的认知成本。
产品命名的第三步,看名称在传播过程中对搜索的友好度。常见词最大的问题是,各个搜索引擎通常的默认搜索结果都不是这个产品,除非你很出名。在这个流量红利枯竭的阶段,是非常困难的。
产品命名还应该考虑到相关域名的申请、LOGO 的设计难度。
如果名称是新造的,那 LOGO 也只好凭空设计了,难以使用户形成与产品名统一的认知。
叠字在命名上使比较容易的,注册商标问题不大,但缺点就是偏社交属性,如用于媒体、电商类就不太庄重。
英文名在应用市场上尤其是 App Store 上,重名率非常高,也就是 ASO 不友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