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臭鼬文学,唠唠叨叨,没趣的文采,舶来的文风
说些白话,言之凿凿,不知名引用,无确定下场
屏息一会,摒弃半晌,臭鼬派文学,又臭且又长
不(这)知(实)道(际)你(上)有(是)没(一)有(句)注(废)意(话)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究竟有多热?从下图中感受一下
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各地区都刮起了“热疯”,我也查了一下,有消息报道称:
▽印巴地区
“ 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地区在 这个夏天遭受极端炎热天气,印度首府更是接近50摄氏度,有些地方更是超过100年的最高温度。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人死了25人。巴基斯坦从今年3月份提前入暑,遭遇了史上最热夏天,南部信德省的雅各布阿巴德温度一度超过51摄氏度。”
▽北美地区
“ 最近美国和中西部的温度要高于每年的平均温度1-6摄氏度,尤其是在东部,而美国则有望突破过去的130个最高纪录。”
▽欧洲地区
“ 欧洲也是如此,西班牙的温度也很高,高达40度,这是西班牙少有的高热天气,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内,温度都很高,超过了25摄氏度,创下了历史新高。像法国这样的地方,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温度比以往高出6-8摄氏度。”
所以,这个夏天
世界各地极端炎热现象频发,这个北半球持续高烧不退地球真的发烧了[图片上传失败...(image-1d944d-1661502511437)]
「火球热贯满盈」
霍金曾预测2600年前,地球将会因人口过剩和能量耗尽而成为大火球,到那时,地球将不再适合生存。似乎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确实很具有警示作用。
现在的世界确实有向“火球”发展的迹象,有不少地方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了,而这些迹象往往都是从一个个局部的事件开始,起初人们并不关心,直到酝酿成与每个人相关的趋势时,可能已经晚矣。就像《流浪地球》里提到的那样: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2022年WMO还公布了一份报告,预测
“ 到2022年到2026年间,有93%的概率会超过2016年,达到历史上最高气温纪录。”
“ 在2022年到2026期间,世界上的平均温度比前5年(2017-2021)高出93%”
“ 在1906至2005年间的100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平均上升了0.74℃,这个数值是前100年的两倍 ”
2020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很多极端性的高温,北极地区都出现了38度,而有不知名机构研究显示2022年平均升温,让众多地区极端热浪发生概率提升了30倍。
更可怕的事情在于,随着温度升高,每年因为平均温度升高,造成的冰川融化面积不断扩大、全球极端天气问题持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 瑞士东阿尔卑斯山脉第三大冰川莫尔特拉齐冰川已减少约3公里,宽度缩小约200米,且正以5cm/天速度减少。”
“ 在7月15日至17日的这3天,陵兰岛流失的冰量高达60亿吨,足以填满720个达到奥运会规格的游泳池。”
“ 今年7月份,北极圈的气温更是一路飙升到了32.5℃,北极冰川覆盖范围从1979年以来,已融化40%。”
“ ...... ”
这一片片不断融化的冰川,形成地球表面一道道泪痕。倘若能站在上帝视角俯看,怕才能看到这发烧的地球,早已热泪盈眶。
目前科研工作者在北极、南极、喜马拉雅等冰川下,都提取到了古微生物标本,它们长眠在冰川下保持了数万年的稳定状态。但由于保存完整的RNA链路一旦暴露后,依然具备致病性和传染性。而随着冰川融化,这些来自远古的呼唤也会飘洋过海的与人类相见。
“ 2014年,科学家在北极地区的冰盖下发现了距今三万年的病毒,并在实验室中证明了它仍具备了传染性。”
“ 2016年,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北极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炭疽病毒流行,导致上千头驯鹿死亡并且有70多人感染,使一名12岁的男孩死亡。”
“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次疫病的爆发源于深埋在冻土下的因炭疽而死亡的动物尸体。随着气候变暖,病毒得以从休眠中复活并重新具备了感染性和致病能力!”
时间总是周期循环,人类历史也在大小周期的循环中不断重播早在201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就迎来了52°C 的高温,那个夏天的加州成了「燃烧的加州」。当时加利福尼亚州林业和消防部门表示:
“ 目前山火蔓延的范围已经达到 20 万英亩(约 800 平方公里)。其中最猛的一场山火摧毁了超过 1500 座建筑物,并造成 6 人死亡。”
数十亿年间,地球温度不断变化,只是那时最大决定性因素是绕日轨道,而从近代开始,随着人类文明极速发展,能源开采、温室气体排放、区域生态破坏......“人为因素”也能对这颗小地球产生关键性影响了。
记得在我读书的时候开始,全世界开始关注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不再光彩依旧,人们把生活的地球叫作“地球村”、把分散在不同大陆上的居民叫作“村民”,那时候“one world”的理念听上去如此新鲜。
彼时,尚未真正的感受到这种口号背后与自己的生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认知也基本停留在“臭氧层空洞”、“地球平均气温升高”这样的概念上。
当然那时候全世界也没有能够达成真正的共识,直到2016年《巴黎协定》提出:“要尽量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最好不要超过2℃这是全球目标。”
而即便《巴黎协定》出台,也并没有让全世界大部分经济体齐心协力,美国在2020年退出了《巴黎协定》,随着拜登上台,才又重新回归。可见对于我们的发烧的地球,大规模人类区域体都没有一个共识基础,又何谈“ 治愈 ”?
撇去这些“不争气的人类”主要行径不谈,单看发烧问题的诊断,据查阅资料:
“ 在180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至少在一千年内几乎保持不变,全球平均气温也保持在7℃~13℃左右浮动。但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加速了对化石燃料的使用,燃烧后的煤气、石油开始在大气中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尤其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变暖趋势开始急剧上升。”
“ 1975年,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首先提出了2℃的概念。他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气候变化将会以过去数十万年未见的方式出现,并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当然,2℃并不是诺德豪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他在和其它科学家计算了如果大气中的浓度增加一倍,这相当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地球会发生什么后得出的结论。”
“ 随后,在1990年代,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证实,2℃是地球不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可以承受的极限值,该极限也在2010年被联合国气候变化组织正式承认。”
而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居住环境将会更加水深火热:
“ 在本世纪末,华北平原或将因为极端热浪而变得不宜居。报告中表示,在「湿球温度(湿度 + 温度组合后的温度)」达到 35°C 的情况下,人类将无法在户外存活超过 6 小时。而根据 MIT 的建模推测,在气候变化和农业灌溉的作用下,2070 年到 2100 年,在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城市(比如青岛、日照、烟台、上海和杭州),各地的湿球温度将多次超过「致命临界值」35°C。”
所以,到此为止。把能够收集整理到的材料堆积到这个程度,相信大家都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了。
过去,我们对很多事情放之于遥远,是因为对别人的悲痛,是隔岸观火。同理心的出现,往往来自于真实的体验。
今年的高温、热浪、干旱、火灾......付之种种的身边体验,才将每一个“个体”与“人类命运”和“地球命运”有机会紧密相连。现在回想一下,把这“三者”关联起来的时刻,也不过是“奥运盛会”、“漫威宇宙”、“美国改选”,连“俄乌战争”都不行。
真感毛骨悚然,人类高等智慧生命,竟然会对“生存环境”集体抛弃,只在体魄、娱乐、政经,这些自定义规则中关照游戏。
生存——是,也必须是普世的焦点,而环境就是这一焦点中的基石。人类的文明演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到环境对文明的干涉:
“ 12世纪初,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急剧降低,北方的金国军队于是挥师南下,一举攻下东京汴梁。”
“ 17世纪,由于蒙特极小期(Maunder minimum, 1645~1715)太阳活动的影响,满人之地异常寒冷不再适合居住,这成为了他们征服中原的动力。”
“ ...... ”
人类生命中最大的一个主题本身就是要不断适应它的变化,学会如何生存。
随着近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秩序的形成,似乎开始“温饱思淫欲”式的沉浸在“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忘本”起来。殊不知,“人类社会生态系统”从来都不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脱离,目前的人类无法高于自然去驾驭环境本身。正相反的是应该把人类理性纳入到环境中去可持续发展。这样最基本的道理聪明的人类却熟视无睹。
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始终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学习着融合之道。这一路走来虽万法自然,但也筚路蓝缕,过去人们崇拜自然神明,心中有崇尚自然的信仰之光,而后科学与工业的路点亮了另外一盏灯。
只希望这盏灯,不要在一把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而这把火可能只来自于地球升高的这平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