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通过微信获悉一位老朋友的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心中替他高兴,也颇多感慨。
2.
想起前两年同这位朋友相聚,在饭桌上提起了孩子的事情,大家叽叽喳喳讨论着,共同观点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孩子的培养各自感到不同程度的力不从心。
朋友说,他的儿子读小学2-3年级时,背个大书包,小脸黄黄的,腰都直不起来,怯懦的很。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太好,在同学中经常受到嘲笑。
说实在的,我这朋友可以算得上学有所成,四十多岁已经是某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爱人是某外企公司领导,在同龄人中可以说是“有成就”了,唯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成长。
“宝贝,加油!你肯定行!”稍有进步就大加鼓励。
有一次,当学校举行跳绳活动时,孩子甩动绳子的动作与起跳的动作一直都不协调,遭到其他孩子的嘲笑,朋友的太太因此窝火,也顾不上什么风度,忍不住批评人家的孩子。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孩子也没什么好转。他常常哭着说:“我学不会跳绳呀.....”,“我不会做作业呀...”,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是写得一塌糊涂。
孩子的妈妈虽然每天都挤出笑容,鼓励宽慰孩子,把老师教的内容晚上回来再教一遍,但状况依旧。
朋友说,他后来想明白了,表面上看,是孩子有问题,实际上是家长出了问题,是家长不能客观的面对现实。
虽然从表面上看,家长不停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和帮助,但是父母潜藏的那种心急如焚,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就像传说中的第六感,孩子能感觉到父母真正的情绪。所以他们夫妻二人意识到: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3.
管理学家史蒂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一方面,家长好面子,给予孩子的并不是无条件的关爱,潜意识里隐藏着加速改变孩子的心理,反而造成孩子自我评价的低落,所以父母应该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并且改变对孩子的看法。
真正关心孩子的幸福和快乐,并不是设法改变他,而是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了解孩子的特点和价值。
另一方面,家长需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动机,培育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价值来判断自己的价值,不要认为自己孩子比不过人家的孩子,自己就人生昏暗。
后来这孩子也求助过,但他们只是暗示孩子“你肯定行”,“自己慢慢就会了”。
二年多过去了,这个孩子渐渐有了信心,最终用自己的速度和步骤发挥了潜能,在各方面都赶超了大部分的同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的自我因素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来自外部的强加力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4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维定式,决定着我们语言和行为。虽然正确的思维方式来之不易,一旦通过努力实现了它,我们的言行就会散发出真诚的信息,相应地,我们最终也会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