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冠疫情,不管源头来自哪里,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给了傲慢的人类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检测了政府运作的底层逻辑和能力,检验了人和人性。
这次疫情如何过去?我们人类还在苦难中煎熬,我深信,它将深刻影响乃至重塑人们的认知。我们知道“适者生存”的规则,新冠疫情来了之后,他不会那么轻易地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尽快开启,新环境下的社会适应性调整。
首先,这几天全球疫情的指数性的爆发。让我们对"指数效应"有了一个深刻的"痛解"。
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疫情就像是一个放高利贷的,日息25%。如果我们借了1块钱,每天收25%的利息,利滚利,40天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欠了7500块钱。而这7500块钱再利滚利,等三周以后,这笔钱就会变成100万。这就是指数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样。如果不进行严格管理,任凭新冠肺炎疫情指数级发展,那么从5000个确诊案例到100万个确诊案例,这件事发生的速度会比人们想象得快很多。
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条新闻:截止到3月23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新冠肺炎的感染病例已经超过了30万例。感染第一个10万例,花了67天,第二个10万例,花了11天,但是第三个10万例,只用了4天。这就是指数效应。
其次,这次疫情,让全社会对医护人员有一个新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生命的保护者,捍卫者。他们也是一名战士。
过去,“爱国主义”一直都跟武力挂钩,但是这一次为国家作出牺牲的并不是服役的士兵,而是医生、护士、药剂师、老师、护理员甚至小企业主以及普通雇员。当疫情过去,可能人们会意识到,这一群人作出的牺牲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意味着武力战争,而是意味着把身边人的健康和生命保护好。
也许以后中国社会会为这一批人,提供老兵才能享有的特殊福利,比如健康保障、企业优惠,甚至是以他们形象塑造广场雕像,以他们的身份来命名节日。
最后,经历了疫情,我们可能会拥有更健康的互联网生活。虽然疫情让更多人不得已把很多工作,生活的事转移到网上,但是相比起那种沉浸在游戏里、藏在一个虚拟身份背后的状态,疫情期间的线上生活让人感觉更“真实”,因为很多人是把自己在线下的生活给搬到了线上。比如大提琴家马友友在网上直播音乐会,每天发一首他拉的曲子;瑜伽老师在网上免费教瑜伽课;投资人在网上听创业者路演。这次疫情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怎么给手头的电子设备赋予更多的人性,我们会更加依赖电子设备。
总之,疫情过后,我们对"指数效应"有了切身感受,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对网上生活会产生更深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