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丫丫是一对研学伙伴。
周六下午,我稍有闲暇,看着在房间里做了一天数学和语文挑战单的丫丫,坚定地说:我们俩出去转转,丫丫说,今天去哪里?我说:到诗经里,开始我们的西周故地探访吧!
“哈哈,不负秋阳不负君,走吧!”
这已经是我俩不知道多少次说走就走的出游了。
我们从启稚农园出发,也就是南江渡村,途径咸阳钓台区(其实和南江渡村就是一线之隔)。我指着西北方向告诉丫丫:渭河自西而来,现在离我们大约有三公里处折身往北流去,当年就在我们这里流过去的,江渡,曾经就是一个渡口嘛,还有村西边是砂质土壤,证明这里有河流流过,村东却是黑粘土。
据坊间传说:周文王当年就是这里渡河过来,见到我们渭河沣河交汇处平坦肥沃的土地,周武王在靠近沣河的灵沼马王一带建都丰京,后来又扩展到沣河东岸,形成丰镐二京双子城。
说到西周故地,自然不能不说到《诗经》,当然我们也不免俗地想顺便去附近的文创小镇《诗经里》找找感觉。
没想到,还没有到《诗经里》,就看见路边满满摆放的车,我和丫丫同时皱起了眉头,相互对望:这架势,只能看别人的肩头踩人家的脚后跟了!于是我们溜达着从沣河桥过去,穿过客省庄来到车马坑遗址。
推开虚掩的大门,院子里一片寂静,墙上挂的诗经片段的展板诉说着这里和诗经的渊源,因为过了5点展厅已经关闭,这也并没有影响我俩的兴致,那些展厅里的文武,说白了就是一个符号而已,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我们自己的感受。
时值深秋,枝头的喜鹊喳喳地叫着飞来飞去,或许是风吹或许是喜鹊碰触的原因,或许是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时不时有枯叶翩翩落下,那簌簌的声音竟然也能震的内心颤动。
丫丫很认真地读着墙上的诗经,我的脑子里飘过一个个问题:那个在存续了八百年的朝代,她的开创者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周易》《诗经》可是都曾经源于或者成于那个时代。我的思绪也飘到了三千多年前那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背着行囊的采诗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走村过寨,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
周朝是一个很伟大的朝代,按照通常的算法,即直到秦灭周为这一朝代的结束。周朝历经了800年的岁月,是中国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
周朝创造的许多制度、礼仪、典范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许多制度:如户口、如婚姻、如税收、如家庭观念虽然今天已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但所有我们的创造也好,我们的改革也好,都是以那个时代的制度为蓝本的。那是一个伟大的朝代。
周朝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的纪元。周文王制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易。姜子牙创作了最早的军事书籍--六韬。周公姬旦设立了千年来都延续的传统风俗,与政治体系架构。孔子研究周礼和风雅颂编篡了论语与诗经,最终深入化研究而形成了仁的哲学体系。研究易而做出十翼作为其最高的文学成就。老子研究周朝各类文献,而形成了道。周朝有着灿烂的文化。
由此可见,我们周地向来都有诗词歌赋的基因,也具备很深很浓厚的农耕文明基础。作为生长于丰镐故地的我,自豪感立马爆棚!
往外走的时候,忽然发现花圃里有一朵朵熟悉的星星状小花在盛开着,“茑萝”?近前细看,叶子不像,有点像牵牛花的形状,一查阅:原来是圆叶茑萝,原产地美洲,哈哈,这个地方竟然也有漂洋过海的物种!看来中国的,世界的,现在真的是一个国际大融合。
丫丫同学也计划做一篇关于周秦汉唐的导游稿送给她运城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