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了自己的朋友,于是,妈妈招呼孩子:“快叫阿姨”,孩子因为和朋友不熟悉,迟迟没有开口,妈妈马上急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叫人呢?”,然后,转头对着朋友说到:“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
我想这样的情形可能很多人遇到过,甚至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也许你会问:“这有什么不妥吗?孩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不应该及时告诉他吗?”
我想说,孩子有不合父母要求的地方,可以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意愿。但一上来,给孩子扣上了一个内向、胆小或其它什么孩子并不喜欢的品性的帽子,你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
留着这个问题大家思考,我们先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主题: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必备技能-----暗示。
提到“暗示”,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催眠术或心理治疗的范畴,但是,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身体感受、我们的言行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等等。
如果你还是不能接受,暗示有如此大的威力,那么我先举一个实例,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马丁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地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等生组,在智力、意志品质、习惯等方面明显比较优秀;B组孩子则相反,老师收到这种信号后各自开始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以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真的优于B组。而且后续的各种实验证明这种结果并非偶然。
所以说,暗示对人的影响可以用巨大来形容,尤其是来自父母、朋友、老师的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更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它不但巨大,而且可能深远。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任何种类的遗传基因对寻求新奇者的性格影响还不到一半。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场所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说明,我们的一切品质、性格、气质多是后天养成的,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来自父母和周围人的暗示。
那么对父母来说,如何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进行有益的暗示呢?
001 切勿使用消极的暗示
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家长认为有问题的习惯和性格,大部分是由直接抚养人的消极暗示造成的。比如在早起教育中,孩子经常被父母冠以“你胆子怎么这么小?”“你怎么这么不开窍,不是刚给你讲过了?”,在和其他父母聊天时也经常说:“我们家孩子学习成绩有你家孩子一半就好了”,试想,孩子此时的感受是什么?是“我应该更勇敢一些”、是“妈妈讲题时我要认真听”、是“我要像妈妈朋友家的孩子那样努力学习”吗?告诉你,大概率不是这样的。虽然父母可能希望的是起到这样的效果。
孩子的想法更可能是“我是胆小怕事的孩子”、“我是一个笨孩子”、“我永远不会像妈妈朋友家孩子那么聪明”。
我们必须意识到,世界上没有比出自父母口中的这些话更伤孩子的心了。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甚至有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及他人的仇视情绪。
002 与孩子的沟通一定是充满着爱的表达
对孩子表扬、鼓励应该是适合孩子的、具体的,如果只是笼统的、敷衍的的暗示,他可能因为这种夸奖太频繁而产生反感。特别是这些夸奖有些不实之处时,有的孩子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使他不希望得到这种夸奖。
相反,包含着爱的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觉得真实可信,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这种暗示作用,就像血液一样,深入而持久。只有爱、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
它有时能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有时是对他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这些暗示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003 努力让孩子保持身心愉悦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父母或者老师要尽量保持平和的性情,交谈的时候尽量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这样孩子就会变得平和,而不会产生出逆反心理。态度也要温和,避免尖刻和粗暴。因为这种态度会将怨恨和畏惧带到自我暗示中。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斥责他人——孩子会在日后效仿你这种做法,形成容易暴躁或尖酸的性格。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常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要给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清晰而幽默的回答,这样能唤醒他们心中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使他们乐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绝不能不耐烦地说“自己玩去,我正忙着呢!”,或者“长大了你就懂了”。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做,这会让他们渐渐失去兴趣。
003 尊重、鼓励和赞美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最佳方式。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
简单地命令孩子“不要这样做”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这时,你不妨给孩子讲一些引导性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领悟处理事情的方式。
从今天开始,你也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向孩子灌输有益的暗示吧,你的这种举动很可能造就一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