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写完《第三选择》演讲稿,这是第三次改版了,自认为一次比一次强,足矣。这是为明天的领读人第三次内部演练所准备的。我是个慢节奏的人,第一次演练是突发的,也是在参加活动的前夜硬生生的赶出来的。那个时候我竟然发现,我听了20多遍的书,竟然还没有真正细品过书里的故事。硬着头皮上台,就是为了挑战一下一上台就颤抖的双腿。
整场演讲下来全凭书友炽热的眼神支撑着,特别是坐在我一眼就能看到位置的丽霞姐。一直用鼓励的眼神盯着我,我找到支点之后,开始临场发挥。所幸还算争气。
第一次演练回来,开始有点打退堂鼓,觉的自己怎么选了这么难一本书,没有工具书好讲,可当我在读书的过程中,给7岁的儿子讲了第三选择的思维方式时,他竟然听懂了。我们开始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行必果,看到儿子和爸爸不再为打游戏还是写作业而哭闹时,我回心转意,就选这本书了,既然只看书名就可以改变解决问题的态度,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那我相信一定也可以给更多的人力量。讲的好不好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讲书只是手段,想想参加这个活动的初心,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分享一本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它带给改变,让我受益,我期待更多人从中获益,我为什么要有负担?为什么要换书?我只要想着分享那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可以帮到他人就可以了。于是放下心理包袱,开始沉浸书中,试图找到更好的角度分享出来。
第二次演练距离第一次两周时间,因为工作忙,都是靠晚上孩子睡着之后,才有时间准备讲稿。正个过程相当纠结:
内容从书上摘录,太生硬,删;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太俗气,删;
文字太少,可能讲的时候紧张忘词会尴尬,填;
文字密密麻麻太多,显得僵化,删;
记不得删了多少次,直到次日要开始演练才定稿。
最终决定找一堆网络图片来;代替文字。完成了第二次内部演练。反响还不错,虽然好评很多,但是缺点也明显,啰嗦,内容和案例没有区分,缺乏代入感。
我这个人就是有股倔强,什么事不做就不做,做了就要呈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第二次演练结束回来之后突然不知道怎么做了,干脆换换脑子,不再去想这件事了。可偏偏大脑不停转,听其他书,看电影总是能隐隐约约又找到素材,可是想要写出来时,又无从下手。
天生思维发散的我,新的灵感一会儿一个,什么都想讲。太贪。终于在听了一场宗少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之后,我发现我需要精简内容,必须立即马上做出选择,突出啥?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其走马观花的讲太多知识点,还不如提炼出一两点强化训练。于是锁定:为什么我要用第三选择思维去解决问题;我要怎么打破选择第三选择思维的避雷,做一个拉门人,去主动引导对方改变故事的结局。说白了先让大家对第三选择有兴趣再说有没有方法。
于是酝酿了两天之后,今天晚上一气呵成又出了一个版本。
首先对比传统思维与第三选择思维在认知—行为—结果上有的区别:
其次,对比第三选择思维与传统思维的谈判方式:
论证过第三选择的好处是双赢之后,再了解一下双赢心态达成的两大因素:自己的勇气与对他人的关怀决定着故事的结局。
人之间的冲突是表面现象,需要了解到导致矛盾冲突的本质,是因为人看问题或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岗位,不同性格,不同环境,不同…太多的不同因素汇集在一起,导致人对待事物的观点不一样。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眼里的世界模样,才能尽可能还原一个完整的模样。致此,你愿意放心戒备,去重新认识他人么?
一部少年拍的奇幻漂流,经历了派和老虎都厮杀,派有机会杀掉老虎,但是他最终选择救老虎,选择养老虎,选择与老虎共存。因为他知道老虎是海上唯一的一个生物,老虎的凶猛可以激发他的警备,是他生存下去唯一的动力。经过一次次努力,派学会了与老虎沟通的方式,找到了与虎相处的方式,最终双双的救。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尊重你就是尊重我自己,时刻保持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矛盾可以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