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奸臣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但是乾隆一死,马上就被嘉庆皇帝处死抄家,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究竟犯了什么错,只是因为贪污受贿吗?还原历史,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老皇帝留下来的权臣,即使再坏,新皇帝也得从容布置,至少等政局稳定再动手。和珅只是一个贪官,也没有别的危害性,也不会拥兵造反,更没必要那么快处决他。而且从后来的历史上,嘉庆也不是一个处事果决的人,那对待和珅这个事情上,为什么那么避不及待呢?
那是因为和珅犯了一个大忌,在乾隆在位的六十年时期,册立了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几个心腹大臣透底,包括和珅。在当时的大清朝,这属于顶级机密。和珅知道后,迅速跑到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嘉庆府上,将一柄玉如意双手奉上。四目一对,你知我知,后匆匆离去。
常人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表忠诚的举动吗,为什么嘉庆会容不下和珅一个权臣呢?此时,就有很多的细节可剖析,容我道来。
乾隆当时60岁,虽然是君王,但已经是我们所谓的“老人”,而嘉庆,时年36岁,正事风华正茂之时。一个“老人思维”,一个“青年思维”,他们所涵盖的节点,和他们所处的关系网络,截然不同。
“老人思维”,他的关系网络不再扩展,他正在消耗自己已经拥有的关系网络;而且,他在乎别的节点,对自己这个节点的态度和反馈。这一点非常好理解,退休老干部,孤寡老人,只要送温暖,就会让他倍感舒服。拥有“老人思维”的人,只管你有没有良心,只管你对他的态度,因为他特别在乎。
“青年思维”则不一样,因为他所关注的,是未来可以扩张的网络,未来的无限发展。他不会关心其他节点对本身的反馈,他关心的是,你这个节点,是否有助于他扩张自己的网络。很好理解,为什么年轻的CEO,看重的是人才本身的能力,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会刻意在乎你是否是个有“良心”的人。
和珅,错就错在,不该在过去和未来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用同一套逻辑来应对两种思维的人。反观和珅送如意这个事情,本来好好的表忠诚,在嘉庆看来就是大忌,泄露机密,背信弃义,用讨好掩盖自己的不作为,且带坏本朝风气,这样的人留下有何用。所以,和珅之死,死不足惜。
职场中,股东与股东的关系,甲方和乙方的关系,都是思维模式的混搭。我们作为小兵,属于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又不得不在这种复杂网络中求生存,就必须搞清楚,各种网络本身的属性和逻辑;用不同的逻辑去推理,去揣摩,去应对处理不同的事情。如果你处在一个“老人思维”的公司,你就只能顺应这个逻辑去处理事务,能力不重要,良心放第一;如果你处在“青年思维”的公司,你可以大展拳脚,发挥特长,将职场能力运用到极致,你能将网络无线扩大,你就是功臣。如果,你处在两种思维之中,且从容应对,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八面玲珑,懂得转换模式的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