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高三不像之前学校打包印刷的励志期刊上写的那样苦。当时我所在的班级也都是学校里选出的还不错的学生,不存在考不考得上大学这样的顾虑,大家有节奏地努力,玩耍,写着自己的高三风格。
那时候班级里除了几本科幻小说之外,最流行的是一本叫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书。那本书很厚,我们最在意的几页纸上面,写着全国各重点高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当时全班只有一本,我们会在各自的休息时间把书借来,在视野里寻找着自己听说过的学校或心仪已久的城市,拿后面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和自己最近一次的模考成绩小心翼翼地做着比量。现在回想起那时我们努力的尽头真的很可爱,对大学的憧憬像一场百做不厌的白日梦。
那时除了这件事之外,我们不被允许去做和其它相关的梦。随着倒计时上的数字一点点减小,少数几个开小差的同学们也变得专心起来。我们眼里的大学就是和一切美好,未来,梦想有关的代名词。当梦想与现实可以用分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量化的时候,我们都更容易专心,也更容易激励自己。
故事的结果,就和所有励志故事里的路人甲一样。我们当中的大部分来到了自己想都没想过的城市,在一所不那么尽如人意的大学里继续自己的故事。我们在更多的选择面前踌躇,决定,立下誓言;我们计较着分秒的时间花在什么样的事情上才叫有意义,虎视眈眈地盯着远处的光亮;我们在夜深人静三两成群的时候,谈论未来,期待未来,继续着这场似乎看不到结尾的游戏。
我们在过去期待今天,尽管今天或许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可对我们来说,未来还有着十足的魅力。和过去相比,未来永远都带着更好的可能性。
而且我们似乎从来都坚定不疑地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哪一天呢?一次我拿这个问题抛给一个非常刻苦努力的朋友,本以为他会给出一个很励志的答案,但他的回答却非常让我惊讶。
“我习惯不去想这一天,因为我好像早就料到会在那一天感到失望。”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他让我每天把袋子里的一颗石子到海里,他说等到扔完的那天,他就会回来。等剩下最后几颗石子的时候,我就一直没有再扔。我觉得如果我扔了,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给自己许了一个承诺,却没有一个兑现的日期。我们无期限地期待未来,直到有天,我们降下自己的期许。
这或许是事实,而且是好多人不愿承受却必须接受的事实。我没有办法当面反驳他。
但我想说,为什么要把自己对开心的期许都放在未来呢?
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迷恋王朔。在他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认为很多重要的东西都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
这场关于未来的赌博,似乎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为自己的生活感到开心从来都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而不是在达成了某些对生活的诉求之后才有的特权。
我们有意无意地不去在乎眼下那些无关未来却十分纯粹的欲望,而把所有对美好,对开心的期许都留给明天。当发现这个明天遥不可及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发现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正视我们每一个可爱的欲望,一件漂亮衣服,一份不紧不慢的中餐,一个毫无意义的小癖好······当你学会通过一件件小事取悦自己的那一刻起,你就会喜欢上自己的生活。
时至今日,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想努力做些关于真诚与热情的尝试。如果你觉得有趣,欢迎来和我们一起,见证这个时代的一些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