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行为的四种动机
根据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理论,将几乎所有孩子“故意”犯错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寻求过度关注:“妈妈看看我,看看我吧”
️大人感受:觉得有点恼怒、让你着急心烦甚至内疚
️孩子表现:如果你要求孩子停止的时候,孩子的反应是停下来一会儿,但是过不久又重新开始或者干了别的恼人的事情。
️应对方法:
明确而简短地表达这种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
分配给孩子一项对大人或者其他人有帮助的任务,例如在超市里帮着找东西(而不是到处乱跑),在家里去观察一个钟表什么时候走到10分钟(而不是每时每刻都来打扰妈妈和客人说话)。
表达爱:说出你的爱,可以用一个你们约定好的一个属于你们的表达爱的方式(比如在胸前比一个心)。
做一件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例如一个拥抱)。
设定一个属于你们的特别时光,比如每天睡觉之前,这样就可以告诉孩子你期待着在那个时候陪伴他。
停止说教和哄劝,站起来,采取行动,阻止孩子继续搞破坏或者带他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二、寻求权力或者挑战权威:“你管不了我”
️大人感受:觉得被激怒了或者权威受到了挑战和威胁,继而感到愤怒。
️孩子表现:如果你要求孩子停止他们的行为,他们可能会置之不理,甚至故意顶撞或者消极抵抗。
️应对方法:
平时建立家庭规范,这时候用家庭规范说了算,而不是你们俩中的任何一人。
不要直接给答案、给方法,而是把双方的问题都摆出来,让孩子找办法。
可以让孩子在一个可接受的选项范围内自己选择。
可以用家庭会议这样的方式来协商。
三、报复:“你整天训我,搞得我烦死了,我也要让你心烦”
️大人感受:失望和受伤。
️孩子表现:以牙还牙地反击。
️应对方式:不要还击,要从这个循环中退出来,用友善的态度让孩子冷静下来。猜测什么让孩子受到伤害并且表达同情是很重要的,积极地倾听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法宝。如果是家长的错,就要勇敢承认、找方法弥补,如果有误解,就要澄清。
四、自暴自弃:“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件事”……
️大人感受:很容易产生气馁的感觉,或者误以为孩子没能力。
️小孩表现:胆小、退缩,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感,希望你赶快放弃努力,别再烦他们。
️应对方式:
把事情细分,细分到孩子足够简单让孩子能体验成功的地步(但仍然得是他自己去做);
在平时也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并且让他们显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长项、优点;
肯定孩子的任何努力,无论多么微小;
调整自己状态,不要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不断地表达你的关爱、多陪伴孩子、温暖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