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碰到乞丐了,我们应该施舍还是不应该施舍?每个人都有善良心软的一面,碰到了乞丐可能也会多少给一点零花钱。只是这种天性的善良,已经被乞丐利用,他们抓住“商机”,善于利用公众的善良,不惜违背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原则。为了金钱的利益,他们为博取同情,编造自己的“不幸人生”和“苦难经历”。
记得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在学校就曾这个话题开了一个辩论会。针对街上的乞丐的,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我们从晚上七点一直到九点,激烈讨论了两个多小时。其实这已经不是施舍与不施舍的问题,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内心本质的良知拷问。我有时候也会迷惑,看到路边的乞丐,该施舍零花钱吗?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是说一个乞丐有三个儿子,他在北京乞讨,给三个儿子各买了一套房。这个故事可能真可能假,且不去讨论,但是这种现象不得不说确实是存在的。有部分乞讨者白天跪地乞讨,晚上喝酒吃大闸蟹,月收入过万,他们有车有房。白天是令人同情的“救助者”,晚上是高高在上的“老总”。
突然想起了现代青年诗人亓仲辉所做的一首小诗《路过天桥》:
“跪着的
躺着的
趴着的......
他们都有一个铁饭碗
累了的时候
就往里面看几眼”
寥寥数字,确让人不得不回味和思考。
好像以前还看过这样一则新闻,记者劝乞丐找一份正当职业,可却被乞丐反问一个月多少工资,最后还被乞丐嗤之以鼻,让记者还不如跟着他干。劝说者反而成了被劝说者,正当的“记者”工作反而在“乞丐”的工作面前变得“卑微”了。有时候会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对于乞丐,我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这是他们应该深思的:“ 他们必须把人格掰成两半用,一半写满了卑微、凄惨和孤独,另一半则写满了骄傲、优渥所谓的尊贵。人格的分裂、生活的分裂乃至于做人的分裂,不会让这个群体感觉到幸福。”
行走在大街小巷,遇见乞丐不足为奇,前天是个好晴天,我上午出门,刚路过一个红绿灯,在街上一个阳光很暖和的角落里盘腿坐着一个乞丐。乞丐的穿着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破破烂烂,倒是有几分整洁。头发有点蓬乱,上面沾了很多灰尘,可能是坐地上,来来往往的人和车带动的灰尘吧。络腮胡子,快布满了脸,一个鼻子挺立在满脸毛发之间。我之前见过很多路边乞讨者,有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有肢体残疾行走不便的中年人,甚至还有流浪的小孩子。这个乞丐是个中年男子,四肢健全,除非有其他什么疾病,万不得已才乞讨,还是真的以“乞讨”为职业?
他的身子前面放着一个大铁碗,里面有很多一块的硬币、五块、十块的零钱。当我慢慢走进时,乞丐的目光就一直注视着我,流露出专业乞求的目光。仿佛我被他的那种眼神牵引住了,我无法拒绝那种目光,我的心软了下来,我还是本能的放了两个一元的硬币。或许这就是乞丐最“独到的本领”。善于抓住人们内心最深处最本初的善心。
不可否认, 有很多老少孤寡,残病弱罹,他们迫切需要国家的救助,社会的关怀。可是如今很多人不以为耻地把乞讨当做职业,甚至靠此“致富”,这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也让广大群众心寒。他们混在其中,让人难辨真假,继而使得人的善良也变得越来越廉价。不能怪过往的路人眼神冷漠,毫无怜悯之心,因为他们也怕,怕正在施舍一个家里已有好几套房子的人。散播善良,需要我们去辨别,带上锋芒,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伤害他人。
有人说真乞丐的衣服往往都是常年不洗的,非常脏,根本看不出衣服本来的颜色;假乞丐的衣服尽管也很破旧,但不脏,能辨认出原来的颜色,能看出是清洗过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别小瞧了那部分人,他们的演技不比“影帝”差。
有时候我们会关注那些乞丐的手、脚、脸上都有厚厚的污垢,那是常年不洗澡积攒下来的。有些乞丐则相对比较干净,那是有一定的卫生习惯并且有条件保持这种习惯的。有些乞丐晚上睡在大街上,有些乞丐早出晚归,象上班一样,白天要钱,晚上不见踪影。因为,晚上他们是“成功人士的模样”。有的乞丐要饭为主,有的乞丐只要钱不要饭。有的乞丐只是乞讨,没有任何理由,有的乞丐会编造各种理由骗取同情。这些“有的”,或许是我们还能去辨认的余下的途径。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只是我们的善心别再在这森林里一直迷惘了。善良不是廉价品,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这也是造成社会冷漠的一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