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故事,今天的想法,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下来了。
一、电影
电影里,在许宣准备成妖的时候,小狐妖说了大概如此的话:人在浑浑噩噩的时候,妖在被天杀,被人杀,被妖杀。
似乎是道尽了作为妖的不容易,天地难容大概如此。
而我想,又不是只有妖是如此。
天灭妖杀同类残害,人不也一样吗?何必把自己说的那么惨,把自己说的那么不得已,把自己说的那么冠冕堂皇?
想到了小时候看电视最常问的话:“爸,这里面谁好谁坏啊?”或许用不上问,老一辈抗战片里,正面人物总是面部特征优于反派,好人也总是比坏人看着顺眼。
而到了今天,观众的确不再满足于那些道义上非黑即白的角色了。如今能够大火的电影基本特征就在于人物的人格饱满。
Ta可以是个小人物,可以猥琐,可以堕落,可以整天游手好闲,也可以丁点善意也无,是个无恶不作的烂人。但是Ta有着这样一副模样是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的。童年不幸,家庭破碎,社会不公等等,人变坏总要有个原由的吧!
这种对人性的“解释”也许是有些信奉“性善论”之人的信仰延伸,也许是出于人们内心仍旧存留的对美好的向往与维护,也许是你我对于自身不完美的借口。
没有人是完美的,就像没有童话故事在推敲之下依旧可以令人信服。
人们愿意感受荧幕内人物的缺点,甚至角色身上某些普遍存在于生活周围的瑕疵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会被认为是一种可爱的体现。《无名之辈》中身患残疾、彪悍毒舌的马嘉祺,智商低配的绑匪;《生活大爆炸》中智商超群、情商极低的理工男……
那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对这种黑暗中闪光点的喜爱,是否也是对我们当下无所作为的现状的安慰、对自己以后能有所改变的期盼呢?
我们活在世上都不容易,我们心里都有点有的没的,我们都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我们都是生物罢了。
二、现实生活
电影是和朋友一起去看的,朋友是从初中玩到大学的挚友。
她的宿舍生活是在看完电影吃着麻辣烫的时候谈起的。
因为是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宿,人与人之间有点摩擦是难免的。在校的时候她给我打电话哭诉,但没有细讲,我原以为是小丫头想家等等负面情绪堆积,没有往宿舍冲突上想,因为她真的是很能包容别人的人。一个连我都能忍受的人,还有什么是对付不了的呢?(笑)
也是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严重到我以为这种事件只会存在于知乎。
这一顿饭,我说了不下50遍“远离这群人,长点心眼”,可是她回复我不下20遍“一个人真的很难”
我骂那些白费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渣,骂着骂着,她开始唯唯诺诺地说也有可能自己也有错。
最后,听了她关于自己的额外的叙述,我冷静了下来。
人与人底线不同。她做的事在我这个旁观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提,应用到当事人身上可能就是一种打击。
一番自我反思之后,她向我询问要不要和那个人道歉,我告诉她怎样道歉更恰当之后,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她开始“自圆其说”,开始“打太极”,一边强调自己的“无心之失”,一边重复那个人的种种过错以及周围人对这个人的忍无可忍的态度。
我突然意识到,会不会换个时间地点人物,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主人公也在和她的死党吐槽对方的令人反感的行为,然后得到朋友的安慰和有力支持。
知乎上关于这类事情的回答,通常会有冲突爆发后,被吐槽一方(即我们眼中的“过错方”)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上看似“反咬一口”、抹黑答主的言论截图,这也会被答主放在回答中进行一番讽刺。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在答主和读者眼中丧失道德底线与良知的人的所谓的抹黑言论底下的评论中也有很多关心、支持他们的话。
在他们的朋友看来,他,是没有错的。或者,是过错较轻一方。
再看看知乎回答评论中的支持与安慰,究竟谁有错,究竟谁更“配得上”那样恶毒的话?
三、一本书
寒假回家,重新看起了书架上的那本《金陵十三钗》。
是一本严歌苓的小说合集。开篇就是张艺谋取材的《金陵十三钗》。
第一次看完电影的时候,只觉得震撼。
第一次看完小说的时候,又觉得可悲。
两者相比,书里面多了书娟与玉墨的纠葛,多了借神父之口表达出的大众对于妓女的说法,少了玉墨与神父的爱情,少了教官与士兵的悲壮。在我看来,书更具有“人气儿“。
这一章中激起我内心惊涛骇浪的就是阿多那多神父的那句粗话:“你们这种女人怕什么?夹道欢迎日本兵去啊!”
我受到震慑不是因为神父说的有失公允却还理直气壮,而是惊讶于潜伏在我内心深处的认同。
它点破了我的那点小心思。和天使一般的教堂女学生比起来,堂子里的妓女算什么呢?她们浸染了淫邪,传播着粗鄙,她们很快适应了炮弹攻击并在五雷轰顶之下嬉戏耍闹,就如法比·阿多那多对她们听顺耳了枪声的行为无可奈何时说的那句“谁也无法救赎你们这样一个民族。”这一帮不知廉耻的女人还麻醉了原来满腔热血的军官。
多可恨啊!
但这并不能成为她们理所应当去“欢迎日本兵”的理由。
更不能算作我们自己想“牺牲”她们来保全更“顺眼”的女学生的心理安慰。
对错,是非难以断夺。事,人,心思理不断剪还乱。逃避只能是一时,与其觉得哪里怪怪的,却连这种想法的尾巴都懒得抓,不如动动大脑想一想。一时的痛苦总好过铸成人格上的大错。
我们能包容娱乐媒介中虚拟角色的缺点,能发现和自己、和周围人有着同样不完美的他们的出色之处;我们可以坚定站在朋友身后,可以做她们最有力的靠山和后盾;我们推出自己眼中的社会蛀虫,同时死死抱着心中的正义。
我们是自己的同时也是他人眼中的别人。
2019年1月20日 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