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摘三两天茶叶,手臂上,脚踝间,小腿肚,到处都是被荆棘茅草划破的痕迹,大拇指和食指被茶碱染得黑不溜秋。
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一些茶树呢?我也向大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我家奶奶说,深山里头的水气雾气大,茶就得要这样的水气和雾气蒸着,这样长出的野生茶才香啊。
小时候奶奶带我去采茶,到过一个地方,叫做大圳头。翻了好几座山,到了一个山窝窝里,那儿避风,阳光充足,林深草茂。茶树都是极老极粗的桩,顺着山势一层一层有规律的生长。像现在的梯田,每层用石头堆砌,石头上爬满了青苔,石缝间长满杂树,树根把石块迸开。奶奶告诉我这儿先前是大户人家的私家茶园。小时候很好奇,追着问那户人家呢?因为这里方圆十几里都没有人烟。奶奶说这家人已经绝户了。我在头脑中想象这户人家生活的胜景:有华美的庭院,有成群的鸡鸭,有很多长工为这家人干活。
采回的嫩茶叶芯子装在竹筛上摊开,放在阳光下晾晒。晒上一天半天的,嫩绿的叶子开始软蔫下来,就可以炒制了。
在大铁锅中翻炒,用长筷子上下翻搅。茶叶的水分蒸发,锅灶上热气腾腾,茶香弥漫。茶叶滚烫,从锅中取出,放在竹匾上,趁着热气揉搓,朝一个方向揉搓,这样子茶叶才能成条。手忍受着高温的烫燎,手下的动作却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必须赶着这热劲把手头功夫做好做足。得使暗劲,搓出的茶条才能细致好看。
然后继续放锅里翻炒,揉搓,如是三遍,叶子已经成了条,色泽也变成青黑的了。手经过高温烫,经使劲儿搓,变得外表黑乎乎,内里火热热。
这时锅下不再添柴烧火,只留一些热火灰。把茶叶撒开锅里,让它慢慢地烘干。隔半个钟头翻动一下即可。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制作土茶的过程。现在你明白了这种茶为什么香味持久、茶汤隔夜不坏的原因了吧。
因为它蕴含着满满的山气和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