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这支部队,干部提升速度比较慢。我入伍的时候,多数连职干部都是1960年代初入伍的,排级干部多是1970年前入伍的,这种情况在野战部队有些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这支部队老兵还特别多,那时候规定,陆军士兵服役期是2年,一般干到3-4年基本就会复员,但在“1942”,服役超过5年的士兵比比皆是。
这是由部队的性质决定的。
士兵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4连老兵比较多。
比如随便找一个电焊班三四年的老兵,他的技术水平可以和一家造船厂五六级电焊工比个高低,一个五六级电焊工,没有十年八年的历练还真不行。
包括其它工种,各个班都有一些技术高手。例如4连1排1班有个班长老章,仅仅是1975年入伍不到3年的农村青年,但他的钣金工能力,不会低于一个在工厂同一工种6、7年经历的工人。
这些对比,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中都有感触。
“1942”大部分复员兵,技术根底好,回到地方,只要进了工厂,几把刷子抹下来,立刻会被认可,而且一般都能成为技术骨干。
所以在“1942”服役过的军官士兵,都对“1942”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我刚到4连1排的时候,没有排长,有一个老兵担任副排长,他是1968年兵,我当兵的时候,他已经服役9年,仍然是个穿两个口袋上衣的士兵。
这个副排长叫连普,老家在天津宝坻农村。
副排长不是干部,不享受干部待遇,也就是说,他复员后是要回农村吃“农业粮”的。
我入伍时,4连一共有两个1968年的老兵,他们都是副排长,共同特点是技术全面且过硬,是连队技术和经验最好的传承者。
部队在施工中只要有什么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他们几个出马,基本可以搞定。
兄弟连队、拨庄附近兄弟部队、甚至附近的工厂、农村大队的农机具(包括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有什么什么技术问题,只要涉及“车钳铆电焊”,“1942”老兵们只要出马,一般都可以搞定,而技术最突出的连队就是我们4连。
连普排副这几个技术骨干,确实是“1942”的宝贝疙瘩。
连普他们这几个老兵是4连士兵技术骨干的第一梯队;还有一些入伍几年的第二梯队技术骨干,形成承上启下的关系,很多连排长,他们是干部,相对稳定,成为技术中坚。
这个技术中坚,就是那些连排长们,部队对他们的要求,更高,这个特点,决定了这支部队干部提拔晋升的速度比一般部队要慢很多。
您会问,怎么不用大毕业生或者中专生啥的?
这就是历史,那时候全中国大学毕业生生少的可伶,中专生也很稀缺,“1942”还轮不到能够分配大学生这个级别。
不过也有个别工农兵大学生,7连有个北京籍工农兵大学生,水平如何我不了解,不能瞎说。
为什么部队的工程技术水平比较过硬呢?
因为面对的都是军事工程,不仅质量要高,而且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1970年代,北面的苏联百万大军压境,作为首都附近的部队,所有军事工程都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这就是所谓“逼上梁山”,艰巨的施工任务,锻造出了“1942”这支技术上过得硬的好部队。
好部队也是有缺陷的,当时我仅仅是一个新兵蛋子,也只能从一个士兵的角度,支离破碎地说一说这支部队的缺陷。
前面介绍过,我曾经在一次年度部分后勤副团级以上干部500人的工作会议做过帮厨,我体会比较深的是,这官怎么这么多呀。
在“1942”营部,“官”也很多,他们的职务不是参谋就是干事,级别等同于连或副营职,不过在我们这些士兵眼里,他们确实很“多余”,一天到晚看着这些老同志背着手,在营房里晃悠,不知道干什么。
我们在下面称呼他们是“瞎参谋滥干事”,这些和我们父母年龄差不多的长辈们,几乎都打过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这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兵,仍然留在部队里。
他们的特点是资格老,文化水平低,思想老套,为人正直,对党、对军队、对国家、对老百姓忠诚,但带兵能力超低,且年纪已经很大,还拖带一个大家子,方方面面看,他们确实很难适应现代化军队建设。
照片:“1942”军营一角,2017年12月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