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过年回老家,发现村里有几个变化,不知道是我们村里独有的现象还是农村普遍的现象。
现在村里离婚的人越来越多了,好几个邻居的媳妇没有回来过年,一打听原来是都已经离婚了,难怪数据统计现在的离婚率有这么高。过年还流行一个段子,如果带媳妇回村里过年,一定要坐家门口玩手机,让村里人知道没跑就行!
据民政部网站发布《2023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360.53万对,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59.37万对,法院判决、调解离婚101.16万对。离婚率为2.6‰。中国的离婚率从1985年的0.44‰上升到2019年的3.36‰,随后因疫情和离婚冷静期政策有所下降,但2023年再次上升。其中,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高达73%,远高于男性的26.6%,反映了女性经济独立性和婚姻自主权的提升。
在小的时候,村里也经常出现妇女离家出走的,当时出走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婚姻不幸,或者是家庭出现难以重大变故,实在难以承受。现在经济变好了,可大家对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离婚成了一个随时可以做的选项。
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安排。用薛兆丰老师的话说,是为了解决男(资源)女(生育)的贡献,在人生时段上的错配,而发明出来的一种契约安排,保证先贡献的(生育)不吃亏,后贡献的(资源)不抵赖。在这个基础契约安排之上,婚姻还承担着三个关键功能:财产功能(解决贡献错配),情感功能(爱情和陪伴),养老功能(循环养育)。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三个功能都在被解构。男女平等逐渐实现之后,女性拥有独立的收入,不再需要靠另一半提供财产才能生存。——刘润
所以,现在年轻人的婚姻更不牢靠了,本质上是年轻人更愿意把婚姻当成是各取所需的对等合作,合作就合作,不合作就不合作,没什么大不了的。
另外,发现农村的很多互助习俗也在慢慢瓦解。以前每个村都有老人互助基金,每年缴交一定的金额,谁家老人过世,就可以从该基金里面领取一笔资金,但现在已经慢慢瓦解了,因为现在谁家也不缺这点钱了。
之前农村还有各种习俗,什么过年给老人家送寿面,女儿过年过节要回娘家拜年、婚丧嫁娶都要收礼金等等,名义上是礼金,其实是一种经济互助,下次你办的时候,也要还"人情“。而现在呢,大多村里人都不爱办什么满月酒、乔迁酒、寿宴等等,要办的话也都是不收礼金办几桌给亲人热闹下。
在那时候,农村还有很多名义是帮忙,其实是一种互助形式。比如宴会上都是只请一个厨师,其他事情比如买菜、洗菜、切菜、端菜都是”自己人“来帮忙。下次轮到他们家办事的时候,其他人也到他们家帮忙。
现在办这些事情,也很简单,根本不需要”自己人“帮忙了,为什么都可以外包给当地的厨师,也花不了多少钱。
以前农忙、盖房子的时候,大家也要互帮互助,现在都改成机器收割、摩托车运输,很多事情自己家就可以搞定了,盖房子什么的也有了工程队。
以前这些农村互助习俗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大家通过互相帮忙、互相拜年、送礼物、聚餐,共同参与村里的各种活动,可以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如今,随着这些习俗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减少,人情味似乎也随之变淡了。
于是,很多人感觉现在的年味也没那么浓了。其实,这只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许多传统的互助习俗逐渐被现代更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了而已。
所谓的文化,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对与错,是与非,文化是数千年各种观念升起、碰撞、消亡和争夺主导权的结果,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跟观念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我们我们城里所为文化的东西:朝九晚五、婚姻、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待老人的方式和我们一整天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一系列信念和习惯的组合体。——《生而不凡》
每天分享一个我正在学习并觉得有用的认知或例子,欢迎关注。如果今天这个认知或例子对你有启发,欢迎给我点赞或转发。
今天是公众号日更的第329天/1000天,早起第1561天,最近正在学习《复利日知录》,很多理念来自《富足人生社群》课程的复述,一个地球上少有的可以让你不断变好的社群,欢迎加入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