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宁愿相信别人的话,也听不见自己的解释,这让她很受伤,很挫败,这股委屈一直在她内心深处,原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却没想到是自己将这份痛放进了自己的潜意识里,只要一受到刺激就跳出来作祟,这让她很苦恼。
当老师想继续带她去面对她的感受时,她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一直在旁边徘徊,不敢深入自己的感受。
当老师说,你还准备跟我讲多少个故事呢?故事是辆出租车,只是用来带出我们的感受,一旦有感受就要去面对感受,再精彩的故事也是我们为了让我们相信自己的那个信念。故事确实比面对感受更有趣。
在我们出生之后,在我们开始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之时,在我们开始和我们弱小的身体认同之时,我们就有了这个信念。
在我们之后的人生中,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他们的目的,要么强化这个信念,要么消融这个信念。
决定他们所起作用的,不是他们,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就是来强化我们的信念的,
在我们的注意力开始收回到我们自己内在的感觉时,他们就是来帮我们消融信念的。
当这位家人愿意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时,感受到了腹部的疼痛,当她放松自己,去跟这个疼痛安然的呆在一起时,发现很奇怪的是,这个痛竟然慢慢的消散了。
自己也有了不一样的轻松,这种平和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心安。走过程就是带我们来到当下,当下是没有问题的。
每个伤痛下面都隐藏着我们的力量,它真正的所示是力量的乔装,是那个无条件的爱的乔装,欢迎这股力量回到我们的中心。
接受那不可能接受的,才是真正的你,那个妙不可言的存在的境界。如果你不能如实接受,只因为你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人。
有家人在走了过程以后,对自己很有触动,决定不再对故事感兴趣,不再沉侵在那个受害者的角色,不再期待对方给自己原本就具有的力量。
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的精彩,小我是多么的狡猾,用尽各种花招限制我们醒来,小我需要生活情景来认同,让我们停留在头脑的分析里。
在事情的层面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在证明和控制的路上走得太久了,你还要背负这个身体多久呢?还是也愿意一起去体验呢?接受让我们成长,拒绝让我们受苦。
很少有例外,几乎每个焦点提出来的问题,都会镜映出与我们自己相同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被卷进焦点的故事里,或者在关系冲突里选边,取而代之的是去审查焦点问题的根本元素,通常我们可以在里面也认出自己个人的问题,只是焦点可能用与你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因为所有人都得去面对做人的经验,所以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基本典型是相同的,只是细节有所变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