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要“学生为中心”就是正确,学为中心也分“基于学科逻辑的学生中心”和“基于学生需求的学生中心”。在当今“学生厌学”和“应试压力”的现实环境下,需要我们把两者有机结合,如果我们仅仅是强调应试,厌学问题无法缓解,最终应试也成为竹篮打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考虑学生需求,就无法解决当前的应试问题。二者融合,走“目标——任务(指向内容)——活动——评价(内容达标度和学生表现度)”,也许是可以妥协的一条路。
咱们现在很多老师认为新编教材不系统、不好教,还有认为“学生提前预习了就没有意思,缺乏了引人入胜的玄机”,实际课程观还属于第一种。
或者说:我们当前的课改还是内容牵着活动走,还没有进入真正人本主义特征的课程范畴,就是如此推动起来还异常艰难。说句难听的,我们很多学校课改还没入门呢
讲,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支架,如同操作验证、多媒体演示、视频……等一样都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学习支架”。但不弄清最近发展区,所谓的“讲还是不讲、多讲还是少讲”就成为了空谈。在“实际发展水平区”讲,学生会厌烦;在“潜在发展水平区”讲,纯粹无用功。把握学清,在“最近发展区”给予支持,才会有效。但学清把握,无疑需要评价,科学的评价才能科学的施教,这确实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每位老师“费尽心机”……
题海战术“低认知水平的重复习练”是家长讨厌、学生痛苦、教师无奈的症结。
解决的方法不能只靠道义上谴责,只有提倡“一课一得”、“一题一得”,才能埋葬当前的“盲目训练”。
为此,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回答“为什么让学生做这部分习题”“这部分习题比前训练有哪些思维提升”“做完这部分习题学生会有哪些发现或总结出哪些规律”。让作业重点由大量习练变为总结反思上来,也就是熟能生巧,由原来目标指向“熟”变为指向“巧”,而且这种“巧”一定要外化表达出来,从而减少习练量而增加了思维量。
如:
原问题:
小明从学校去往同学家,前一段路程乘车用了15分钟,后一段路程步行也用了15分钟。其中,车子行驶的速度是18km/h,步行的速度是3 km/h。小明去同学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变式一:
小明从学校去往同学家,去时以4km/h的速度走了4小时,原路返回以3km/ h的速度行走,求他来回的平均速度。
(虽不是重复习练,但思维水平同原水平,没有思维提升,也不利于加深对问题核心概念“平均”的深度理解)
变式二:
小明从学校去往同学家,前一半时间以4km/h的速度行走,后一半时间以3km/h的速度行走,求他的平均速度。
【这就属于高一级水平思维:通常,解决速度的问题,我们需要求出路程、时间,现在时间没有、路程也求不出。怎么办?未知数加入运算! 设行走的总时间是2x,那么,结果就是:(4x+3x)÷2x。 简单地:(4+3)÷2。发现,这时求平均速度,实际和时间无关。学生在解题中可以用到假设】
变式三:
小明从学校去往同学家,先乘车以24km/h的速度行走了一半的路程,后以4km/h的速度步行了一半路程,求他的平均速度。
【2X÷(X÷24+X÷4——高一级水平思维:加深对问题中核心概念——“平均”的理解。】
这幅图可以形象直观的解释“迷思概念”或者说回答“老师讲了为什么不会”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脑子不是空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前认识(来源于类比、揣测或者自认为理所当然),这会干扰学生对新知的全面、科学的理解。教师讲的是“一棵树”,每个学生关注点可能会各取所需(比如:叶、枝、根、皮、颜色、弯直、疏密……)。要求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心理学上讲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教学的难度所在(为什么一对一教学效率最高,就可以理解了)。所以,因何倡导各抒己见、思维碰撞?道理就在这里。据此,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教学、讲解重点放在何处、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布置作业……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隐喻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