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其实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这些东西,这样他才会平静,从容。
—— 周国平
很感谢简友@轻羽翼的推荐,才让我结实到周国平老师这样的书中"知己",在此就将我近期阅读的周国平老师的《愿生命从容》一书的书摘和个人感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从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没有它肯定不精彩。
读完整本书后,再回头看自序部分,觉得有种醍醐灌顶的深意。周国平在自序里也说到,'真正重要的是,第一知道你应该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值得争取的,第二知道你能够要什么,做什么事最适合你的性情和禀赋。前者是价值观,后者是自我认识。' 当然,相对来说,自我认识更难,因为初出社会的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能够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去从容地寻找了。
一: 首先来讲教育这部分,因为这也是产生共鸣最多的地方,虽然我还没有成家。但作为一个为人子女的身份来看,都是很有道理的。
(1)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我的感悟:家庭,父母只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媒介,并没有其他关系。所以,无需因为你的家庭怎样,你的父母怎样而悲伤或者高兴。同样,对于父母,子女只是偶然的借由了自己来到了世界,当他们生下来之后,就和我们没有了其他关系,因此,不能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孩子身上。
(2)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
我的感悟:这句话说的很露骨,但是很精确,可谓一针见血。就喜欢这种深刻而直白。以上两种人的教育方式,很可笑,因为他们都是让子女去做自己想要做却又做不了的事。说白了,就是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这种父母,说是自私,不准确吗?说是无情,不确切吗?
(3)真正爱孩子的人,一定会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一次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我的感悟:这段话,说出了当一个好父母的具体可参考方法。有新人可能会注意到,上面说过孩子只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其他本无关系。那么为什么父母还要认真教育孩子呢?没错,父母只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通道,但是,造物主既然将我们安排在了某个家庭,某个女性的肚子里,那么他的心智成长也就安排给了这个女性和家庭。也就是说,父母是承担着使孩子对这个世界有着美好认识的责任的。因为,世界本就美好,我们不能给孩子错误的观念,或者干预妨碍孩子天性的发展,因为造物主希望每个个体都保持其独立性和独特性。这样,造物主创造的世界才是色彩斑斓。
(4)应试考察的是素质教育中的冰山一角,拥有整座冰山的孩子当然不会害怕有人来试探他的边沿!
我的感悟: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饱受诟病,但是无论作为受害者的学生还是家长,都是能够在这个体制中寻求自己健康的发展方式的。书中引用了一个北京考生,在遵循自我,家长支持的情况下考到北大中文系的故事,证明了我们是能够抵抗现今的应试教育体制,尊重人性并且取得'成功'的。
(5)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以素质的优秀作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我的感悟:在让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同时,对孩子进行智育,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的必需。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天赋的负责。
(6)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成功。
我的感悟:有些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那肯定有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教育不成功的原因,因为父母没有对子女给予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尊重其天性的发展,而导致了子女的叛逆或者心智的缺陷,最终反作用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成功的父母,并定能够让子女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关爱和尊重,并由此换来子女的关爱和尊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自然就非常健康,也就成为了知心朋友。这一点上,和(1)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周国平的另外一句话: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7)做父母做的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
我的感悟:做父母,是每个人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做的好与坏也体现了这个人的思想和人格。因此,身为终将身为人父或者身为人母的我们,学会怎样教育孩子,是我们人生的极其重要的必修课。教育好了子女,不仅是自己作为人的成功,也为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起码,下一代有教养有素质有思想,相比没文化没素质没教养更能对世界的发展形成正作用。
二: 现在来说婚姻和爱情部分,这对看过身边太多婚姻不和谐现象的我来说,也是感触颇深。
(1)女人对于男人,男人对于女人,都不要轻言看透。你所看透的,至多是某几个男人或某几个女人,他们的缺点别有来源,不该加罪于性别。
我的感悟:现在有太多的人,生成自己看破了红尘,世间没有爱了,只是因为自己被几个品质拙劣的男性或者女性欺骗过。这种想法是很浅薄的。少数人不能代表整个性别群体。或许你命运多舛,遇到了各种曾经受伤害的人,但这些人或许因为他们的父母本就缺少教育,父母本就婚姻不和谐。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对这世界怀有一颗温柔的心,去体谅他人,完善自己。只有自己的思想和素质不断趋于美好,自己身边的人才能受到我们自己的影响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并且,要永远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着真正的美好的爱情存在的。
(2)浪漫式爱情可能导致婚姻的缔结,但不能作为婚姻的持久基础。能够作为基础的是一种由浪漫式爱情发展而来的亲情式爱情。在这种爱情中,浪漫因素也许仍然存在,但已降至次要地位,基本的成分乃是在长久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彼此的信任感和相知相惜之情。
我的感悟:再次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男女之间的浪漫之情依赖于某种奇遇和新鲜感,其表现形式是一见钟情,销魂断肠,如痴如醉,难解难分。这样一种感情诚然也是美好的,但肯定不能持久。因为一旦持久,任何奇遇都会归于平凡,任何陌生都会变成熟悉。”从这一点看,周国平老师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真是不可谓不透彻,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在婚姻中,是可以时不时地夹杂着一些浪漫元素作为婚姻的调味品和保鲜剂的。但是,真正的婚姻是以在性爱基础上产生的亲情为基础的。这其中,是包含着行为方式上的默契、深切的惦念和今生今世的命运与共之感的信任感。
(3)人们往往把未知的东西和难以得到的东西美化、理想化,于是邂逅的新鲜感和犯罪的自由感成了性爱快感的主要源泉。
我的感悟:这句话,或许正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婚外情和红杏出墙的原因了。那么既然出轨是有人的本性基础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赞同或者漠视出轨呢?非也,回溯到上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婚姻是以亲情式爱情为基础的,而非浪漫式爱情。而出轨,则是追寻浪漫的内心的驱使。所以说,如果你明白了婚姻长久的基础,那你就应该明白所谓的“佳偶难续”,就不应该发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类的感慨或者出轨的行动了。
(4)婚姻有何必要?我的回答是:为爱筑一个好巢。爱情是一只鸟儿在天空飞翔,它自由,但也需要栖息,它空灵,但也需要踏实,它娇弱,因此需要保护,它任性,因此需要训导。婚姻所提供的,正是栖息、踏实、保护和训导。
我的感悟:爱情固然是浪漫温馨的,但是只有为了彼此都成为真正的男人和女人,结合成为夫妻,共同组建一个家庭,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是促进彼此生命的完整性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时,爱情中的人,也是需要有一个栖息之地的。婚姻为爱情中的人增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也促进了彼此生命的完整感。
(5)在动物世界中,雄性所承受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争夺雌性,这种争夺往往十分残酷,唯有胜者才能得到交配和繁衍的权利。其实,在人类社会中,同样的压力以稍微隐蔽的方式也落在了男性身上。不过,这是无法避免的,在优生的意义上也是公平的。
我的感悟:对于社会中的男性来说,成功的一个意义就是赢得了一个优秀的女人。但是越优秀,追求者就越多,因为最终只能归于一人,所以产生了竞争。这是无可避免的,优胜劣汰,是早在达尔文就发现的自然定律。因此,想要赢得佳人的芳心,自己就应该努力变得优秀。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进入关于个人的修养部分。
最后作为总结,我引用书中一段话: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然而我现在又觉得,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完全不同,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三:关于孤独
(1)独处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顺心,一心逃出寂寞。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物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我的感悟:现代人越来越难以忍受孤独。城市的喧嚣和越来越多的欲望让人的心灵难以沉静下来,然而只有沉静下来的心才能够有机会和自己对话,也只有不断与自己对话,才能够不断发现真正的自己,最终认识自己,进而认识世界。想想自己,之前的很多时候,都习惯于一个人静静地思考,这对现在的自己的状态是有着非常肯定的作用的。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是心灵平静的时候,任思绪翻涌,进而记录下来,是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式。正如文中所说,“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一定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他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我的感悟:这段话,我是极其赞同的。我相信,任何一种活动和人是相通的: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心和精神,人只是行尸走肉;活动没有精神追求,就只是群魔乱舞。
(3)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这种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着诚挚的爱。
我的感悟:是的,即使两个走向婚姻,相互结合的人,也应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当我们懂得了自己了解自己的困难,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也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对别人的爱惜之情。
(4)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他懂得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我的感悟:这话已经很直白了,不用解释。
(5)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品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我的感悟:这句话和(1)是相通的,因为孤独,让我们学会认识了自己和世界,也就学会了爱自己。
(6)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感情,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
我的感悟:因为有一种透彻人生的孤独感,我们才更加明白如果有一个懂得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相伴是多么可贵,也就倍加渴望这份爱,一旦拥有,也就倍加珍惜。
四:关于个人修养
(1)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福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我的感悟:不管自己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泯灭良知和尊严,这是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
(2)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重要了。
我的感悟:引用书中的话, “做事分为两种境界。一是功力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种境界是道德,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的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正因为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精神上的收获才是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区分社会定义的“成功”和人生精神世界的满足。
(3)快感是多样的,包括一切形式的身体享受。但快感虽然属于身体,其意义却不限于身体。与快感相比,幸福是一个更高的概念,而要达到幸福的境界就必须有灵魂的参与。
我的感悟:就像书中所说,“真正的美食家都是烹调艺术和饮食文化的鉴赏家,鉴赏的快乐大大强化了满足口腹之欲时的快感。同样,最难忘的性爱经验一定是发生在两人都充满激情的场合。” 我们不排斥身体的快感,毕竟,使身体享受快感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如果一味的沉溺于浅薄的快感之中而不去追求精神上的意义,那永远也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这样的人,也是贫乏的。
(4)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走上社会以后,往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无奈,不得不为谋生而工作,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这也许是没有办法的,你只能忍受。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清醒,你的路还长,你不能一辈子这样。只要你是有自己的兴趣的,你就要坚持,哪怕是在业余时间里慢慢地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毅力,这两个东西不要丢。总有一天,你能够把你的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把事业和职业统一起来。如果始终不能呢?那也没什么,无论如何,比起那些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在职业之外又没有自己的爱好的人来,你的快乐多得多,你的生活也有意义得多。
我的感悟:这段话很适合于我们每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我相信,只要坚持着自己的兴趣,自己就是快乐、富足的。
(5)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我的感悟:不要轻言自己痛苦,也不要轻言自己很快乐。要去灵魂深处寻找快乐,也要忍受得了挫折和困难,因为还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痛苦和更大的快乐在等待着我们。
(6)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也可以生活得很有趣。
我的感悟:这句话,也正说明了为什么当读到一本好书时,自己会感受到莫大的幸福感了。即使你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知己,读书,也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从而,体会到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体会到那种惺惺相惜之情。
(7)人活在世,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
我的感悟:简单的生活,能让精神收获更多的自由。
(8)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倘若我们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的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我的感悟:有些人,知道接近生命尽头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别说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浑浑噩噩了。人生有限,我们应该懂得取舍。尊重自己的内心,在满足了生存条件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收获灵魂的富足,这便是最智慧的生活了吧。
(9)人生在世,不能缺少朋友。在所有的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么在世上奋斗着的自我。
我的感悟:首先把自己当作自己的朋友,人生才不会感到孤单;如果自己缺失了自己这个朋友,再多的外界朋友也难以抚平内心的孤单落寞。因为朋友不可能永远陪伴在身边,所以自己必须把自己当朋友,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自己,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充盈丰富。
(10)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
我的感悟:一个人的生存肯定需要物质条件,要有钱,没钱就不会去关注灵魂,因为身体会反抗灵魂,成为主人。所以不妨让自己变得有钱些。但要明白的是,金钱和物质并非生命本身的渴求,只要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就应该去追寻内心,追寻灵魂的呼唤。
(11)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我的感悟:善良、丰富、高贵,是永远都稀缺和优秀的品质。我愿意穷我一生,去追求这美好的品质。
(12)“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小王子里的话)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见此二者,我称之为慧心。一个人如果能保持一颗童心,同时善于思考,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单纯的慧心转变为一种成熟的智慧。
我的感悟:这一点,和在教育部分的观念是相通的。正是因为童心的美好,我们才应该尽可能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使其养成健康快乐的具有生长力的童心。也正是因为童心的美好,我们才要珍惜并保持,让自己的一生都像孩童时那么快乐。
现在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又回到了教育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由此我就很感叹周国平老师的智慧:他将整个人生和社会都囊括了进去。所以,我很庆幸,在即将22岁的时候,我遇见了你 ——— 周国平老师。在此,我也希望有缘人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有所启迪。相信你在自己读过《愿生命从容》这本书后,也会有很大的收获。(不是推销书,事实上我还是大三学生,只是觉得有缘人可能会喜欢读,而且这本书里有很多哲理值得读)
最后,引用书中副标题,愿你我共勉: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 看透人生而不消极
—— 追 梦 人
2016 年 2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