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师问,粉红塔应该2.5岁还是3岁提供给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回答2.5岁或3岁这么简单。理解各个区域教学内容的关系,理解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2.5-3岁正是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年纪,对这个阶段孩子的教育,要从日常生活教育开始。所以,整个蒙台梭利教学系统和教学逻辑的介绍,也将从日常生活区开始。从日常生活工作的功能,可以感受到日常生活是其它所有区域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工作帮助孩子建立在环境中的定位和安全感。
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幼儿园,首要任务是适应新的环境。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投放了孩子在家庭当中经常接触到的日常生活材料,例如倒水、洗布、洗盘子的材料,帮助孩子尽快的熟悉新的环境。因为这些熟悉的东西,能帮助孩子链接过往的经验。
人类拥有定位的人类倾向,包括物理上的定位和心理上的定位。到了新的环境,人们会从里面寻找熟悉的事物来关联过往的经验,从而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可以生存下来。例如,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会确认自己的方位,会凭借过往的经验去寻找交通工具,寻找餐馆,寻找酒店,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手机地图方便我们查找想要去的目的地。能用滴滴等APP打到车,或者至少可以从街上拦一辆出租车。吃饭、住宿的方式也是熟悉的,都能使用钱来交易。有了上述基本条件,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不至于太困扰,生存基本上是没问题的,能建立基本的安全感。
对比一下,如果我们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例如一个荒岛,没有可以保证安全、休息的住所,没有吃的,周边的环境跟过往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内心的不安可想而知。
孩子也有定位的人类倾向。如果幼儿园里有更多孩子熟悉的场景,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分离焦虑期。例如有属于自己的水杯,渴了可以接水喝,想上厕所了有卫生间,困了有属于自己的小床和被子,有属于自己的书包和柜子。CASA班级会投放日常生活工作的材料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在家里使用过的工具,或者看爸爸妈妈使用过的工具。通过熟悉的事物,孩子能更容易联系过往的经验,能更快寻找到物理上的定位。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家长在正式入园前多带孩子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多接触未来的班级老师的原因。
有了这些前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在幼儿园里是安全的。通过物理的定位,从而找到心理上的定位,也就是安全感。当然,幼儿的安全感不仅建立在物理环境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周边的成人身上。在家里有父母、爷爷奶奶可以依靠,孩子的内心是安定的。到了幼儿园,TA需要重新找到心理依靠,这来源于老师,同样爱TA、在TA有需求的时候能满足TA的人。
定位的人类倾向,以及安全感建立的过程,说明了我们为新入园的2.5-3岁的孩子提供日常生活工作的原因。因为熟悉,可以链接过往经验;因为熟悉,更感兴趣,更容易产生专注的状态。在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教师建立起新孩子与新环境的链接,就是从日常生活工作开始的。
除了上述功能外,日常生活工作具备以下的功能。
二、日常生活工作帮助孩子独立和适应。
2.5岁的孩子,在家庭中完成了初步的动作和语言能力积累,大动作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够稳定和灵活,手部力量弱,灵敏性不足,难以完成很精细的动作。这个时候的孩子,达不到意志力、智力和动作三者的协调统一,他想去做一件事,但因为分析、判断能力不足,以及手部精细动作跟不上而完成不了。
日常生活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获得独立,适应所处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0-6岁的独立,主要是指功能性的独立,在功能独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出自尊、自信等心理上独立的特征。例如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切蔬果、做三明治等),这些是最基本的自我照顾能力,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孩子还要学会与环境中的其他人相处,这不仅包含与人沟通、表达自己需求,更包含了考虑他人的想法和需求,以及维护共同生活的环境,这些在日常生活的优雅与礼仪,以及照顾环境的工作中有相应的示范。孩子学会了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尊重他人的需求,才是真正学会与人相处,这个时候才能说孩子在一定程度适应了所处的环境。
孩子要做到独立,除了具备照顾自己、照顾环境、优雅与礼仪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两个基础。第一,需要孩子意志力的支撑。如果某一项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太困难,便无法引发对工作的兴趣,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了做事的愿望,难以支撑他把事情做完。教师的示范,要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符合当下敏感期、兴趣点,不能超前,也不能太简单。第二,需要给予孩子做选择的机会。给予孩子做选择的机会,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自主意识。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积累做选择并承担后果的经验,从而建立自己其他人事物的边界。孩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其知识积累、分析判断能力也等到提升,孩子做选择的范围就会变得更大。
独立=意志力+选择+知识
三、日常生活工作帮助孩子实现动作的精致化。
孩子获得独立的过程,也是动作精致化的过程。动作精致化为孩子挑战更有难度的工作做好物理上的预备。很多家长关注的孩子写字的问题。孩子学会写字不是在4.5岁孩子对拿笔,对涂涂写写感兴趣才开始教孩子的,这是从2.5-3岁的阶段就开始预备。一双稳定、运用自如的双手从大量的、逐步增加挑战的日常生活练习开始。日常生活练习,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勤劳的家务劳动者,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做方方面面的准备。再说了,享受家务劳动,制作美食,将家里整理得干净有序,也是完美的人类倾向使然,是人类情感、情绪输出的通道,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家长也要放下担忧之心,放下保护之心,放下“你还不会,我来吧”“你做得不好”的偏见,放下控制和替代的权威,让孩子多做自我照顾和家庭环境照顾的事情,一个独立、自主、自信的孩子将朝你走来。
四、日常生活工作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发展专注力和意志力。
从日常生活区开始,到感官,到数学和语言中的识字、书写和阅读(注意:口语是语言的基础,也很重要!),挑战越来越大,完成工作的时间变得更长,越来越考验孩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日常生活工作材料是孩子比较熟悉的,里面蕴含大量的动作练习正好能满足动作协调敏感期的需要。从孩子熟悉的场景出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更容易让孩子进入专注的状态。只有在日常生活练习中培养出对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愿意重复练习,形成一定的专注力和完成工作的意志力,才能为后续更有挑战的工作做好准备。
在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专注是动态的,这种专注会随着所做的工作是否适合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具备适度的挑战而发生改变。所以教师需要坚持通过观察,动态调整给予孩子的挑战,保证孩子在发展的轨道上。
五、日常生活工作帮助孩子建立做事的程序性和分析、判断能力。
很多老师误以为日常生活工作只是单纯的动作练习,倒倒水、刷刷桌子、洗洗布,精细化孩子的手,却忽略了日常生活工作对心智发展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有一些教师在准备教具时,认为可以进行动作练习的材料就能投放到教室里,教具组成中缺少一些物件也无所谓。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子一,倒谷物和倒水。倒谷物,在混龄教室中一般会准备3份。第一份,倒谷物-壶到壶,也就是两个相同的容器互相倒;第二份,倒谷物-倒入三个相同的容器;第三份,倒谷物-倒入三个不同的容器。这三份教具作为前置预备,相对于倒水更容易完成,为后续与倒相关的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的建立基础。联系到家庭,家里也会有吃麦片的时候,也需要倒的能力。但这里面不仅只有倒的动作练习。倒谷物-倒入三个相同的容器以及倒谷物-倒入三个不同的容器,还在练习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在准备这两份材料时,会为每个杯子都准备八分满左右的谷物,孩子需要精准地倒入每个杯子,才不至于有些少、有些多,甚至最后一个杯子倒满了壶里还剩有谷物。经过多次的练习,孩子就积累了倒多少才合适的经验。如果只准备了1个杯子或2个杯子,孩子感受不到倒入3个相同容器时如何做到平均。孩子也感受不到倒入3个不同容器时,每次都要根据容量大小决定手部的倾斜速度、倾斜角度和持续时长,感受不到这个工作与前一个工作的差别。
倒水也是同样的原理,只是第三份倒水是漏斗倒,容器改用成3个不同容量的花瓶,需要用到漏斗。如果想让孩子比较容易判断水量,请准备透明的花瓶。后续做插花的工作时,可以准备一些不透明的、外观各式各样的花瓶,这样可以增加挑战。
例子二,洗手的工作。跟很多老师一样,以前我也认为洗手的工作意义不大,但现在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蒙台梭利在罗马圣劳伦佐贫民区建立第一所儿童之家的时候,她观察到这里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手上、脸上都是脏兮兮的,也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怎么做。她在有条件的教室中准备了自来水和洗手池,在没有条件的教室中准备了水盆、水、香皂等洗手的材料。她仔细地教孩子如何洗手、洗脸。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洗手后,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回家后会自豪地向家人展示自己干净的双手,在家里也会仔细地清洁自己的手。蒙台梭利还观察到,虽然有一些孩子的手不脏,但也会一遍一遍地按照程序完成洗手的工作。这个时候,满足的不仅是清洁的需求,还有动作协调敏感期的需求。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动作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正是帮助孩子动作精致化的时候。
相比于蒙台梭利所在的时代,现在每个幼儿园都有洗手池,看似可有可无的洗手工作,却蕴含着重要的价值。孩子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学会完整做一件事情的程序。做洗手的工作,要先去接水,接多接少需要判断能力;需要将水倒入水盆里,第一次往盆里倒入多少才能剩下适量的水用于最后清洁水盆;然后浸泡双手并将手腕也浇湿;接着要涂抹香皂, 抹少了手洗不干净,抹多了泡沫太多清洗困难;把手洗净、擦干后,还要用水壶中剩余的水清洁水盆;最后用擦干布擦掉桌面上的水和水盆里里外外的水,连香皂碟子和指甲刷碟子里的积水也不放过。看似简单的洗手,需要意志力的帮助才能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完成。做事程序、章法和逻辑,良好的做事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分析、判断、做选择能力也得到提升,智力得到了锻炼。
以上,便是日常工作的五大功能。
联系感官区的工作,感官区材料中会让孩子大量地练习不同感觉官能的配对、排序和分类能力。配对,就是孤立出一个材料后,从剩余乱序的材料中找到相同的一个。排序,是通过比较,找到和孤立出的材料特质差异最小的一个,孩子要对比细微差异。分类,既要用到配对中找相同的能力,也要用到排序中比较的能力。无论运用哪一个感官来完成工作,孩子都需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判断然后作出选择。相对于日常生活,孩子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感官区的材料,所以需要从日常生活练习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才能开始,这种经验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事的程序和逻辑,以及基本的独立性、专注力和意志力。以上这些,都是孩子开始感官区工作的前提。只有积累了这些经验,孩子才能积极投入到感官区更有难度的挑战当中。
最后,关于开篇问题的答案,下一篇文章再来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