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王先云校长读书笔记:《一线老师九问“大单元教学”》:下为教师们的问题与崔允漷教授的答疑摘录。
1.关于大单元的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
第一,一个大单元必须要结构化,必须要有骨架,也就是组织者。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家住在单元楼里的第三单元,把单元楼结构化的就是电梯。有了电梯,才能把多层楼串在一起,才能住人,电梯就是“组织者”。大单元同理。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可以是大问题,可以是大任务,也可以是大观念,可以三选一,而不是一个单元中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都要有。可以通过问题链把单元结构化,可以通过任务串(任务1、任务2......)把单元结构化,也可以通过观念层(大观念、中观念、小观念)把单元结构化。
第二,大问题下的子问题,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要视情况而定。大任务分解出的子任务,可以是并列的,可以是串联的,也可以是串并列组合的。大观念一定要形成观念层,才能促进观念的养成,否则很容易变成一种灌输。
第三,关于到底是要使用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重点要看单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语言应用的能力,就可以用大任务,比如创设一个让学生到餐厅里点菜的情境。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可以用大观念,把文化意识用明确的观念来表达,大观念分成几个小观念来组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三者可能两两搭配使用,不会那么死板。但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是有主有次,根据单元的主要目标,明确主要是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
2.关于真实情境。
首先,老师们要明确,现在中高考都在强调情境化,所以,情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的问题。
其次,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就是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老师的教学,也必须依据新课标,落实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老师们必须要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所理解的真实情境,其一,“真实”针对的是学生,是学生所遇到的语言运用的情境。“林黛玉入贾府”是林黛玉的真实情境,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境。其二,真实情境主要强调真实任务,一定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某种情境下做某件事,不是贾宝玉/鲁迅运用语言文字做某件事。不要把文本的情境当作真实情境。贾宝玉、林黛玉面临的情境不需要老师去创设,老师要创设的是学生真实面对的情境。经常有老师会布置一个任务——推荐一本书。情境在哪里?情境是时间、空间、人等的组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是情境。老师们可以说,现在班里要搞一个读书会,每个人都要推荐一本书,再设置好推荐的时间(5分钟还是10分钟)、推荐的形式(直接讲还是做PPT)等等,才是一个情境。这是需要老师去创设的。
真实任务和情境是二合一的。真实任务如果没有情境,就是训练。比如:让学生回家把每个字抄5遍,是训练,但抄5遍之后,再教一教爸爸妈妈怎么写字,就是真实情境。
3.关于评价任务。
(1)一个目标对应一个目的地。过程和结果相对好评,有了对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后面的表现就可以推论。
(2)每个目的地要综合权衡能评到什么程度。目标本来就是预设的、理想的,是“求乎其上”,测评是“得乎其中”。
(3)目标是预设的学习结果,有理想成分,测评是测实际的结果。要把能测的东西尽最大努力测好。比如目标是上到海拔6000米的地方,但我的身体状况实际只能上到5000米,那就要把这5000米测得靠谱,测得科学,这才是关键问题。
(4)评价任务就是课堂中使用的评价工具或者评价手段,把它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评一体化。谁来评的问题,主要考虑谁有能力评,学生评不了的必须老师自己评,如果把标准给到学生,学生就可以互评,老师自然可以不用评了。关于如何操作,只要把评分规则设计好,都是可行的。可以学生间互评,也可以小组间互评,还是要视情况而定,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5)老师在课堂下达评价任务的时候,其实都是抽样评价。如果一堂课只让学优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多是在“表演”。
4.关于学后反思。
Q: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实现知识技能到素养的转变?
(1)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老师的反思,不太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为“教下去”就“留下来”了。这背后是把教学当做倒水,“倒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错误的隐喻。如果教学这么简单,老师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育人”的达成,一定要经过学习者自己的反思。
(2)反思是要教的。第一,老师要设计好反思路径和反思支架;第二,要重视课内的反思交流;第三,反思的结果达到“三阶六级”,三个台阶,六级水平,第一个台阶是“复述”,把学会的东西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遍,第二个台阶是“关联”,把新学的东西和过去的知识进行关联,和生活进行关联,第三个台阶是“转化”,知识转化为情感,比如同情心、责任感,不转化不升华,教下去的就还只是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