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名师霍军公开课 学习心得
有一种人,一见如故,再见可亲、可敬——我对甘肃陇原名师霍军老师就是这种感觉。听他讲课、作报告,你无法气定神闲,总是一下子就被他深邃的思考深深吸引,被他激情四射的语言洪流所感染,被他纵横古今中外的高谈阔论震撼,被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浩然之气折服。你不由感叹:霍老师是一个大写的“语文人”!
一、热情洋溢的专题报告
今天上午听霍老师作了题为《你的语文素养就是你的师德》的专题报告,他那广阔而又深刻的思想、幽默风趣的谈吐、热情洋溢的分享,激起了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霍老师把这句充满哲理的话说了好多遍,他说:“语文课,就是要用语言,将人类的智慧、理性传递给学生,让自己和学生一起,过上强健、饱满、美好和丰盈的生活。”“语言文字里住着一个人”,我们要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家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和学生的交往和对话,《苏格拉底回忆录》启示我们:“智慧是通过对话进行传递的。”在课堂对话中,要用商量式的语气,而不是命令式,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生发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
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师德修养与教育情怀?霍老师说:“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言,凸显自己的语文学科特征。”他以《再别康桥》为例,从提升语言素养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个复杂的课题,在文本解读中,要找到“别致的角度”,把语言“泡开”,从一个字、词语里窥探整个文本最精致的表达和情感爆发点,让学生从最关键的字词里感受到语文的美、语言的精深微妙。
接着,霍老师又坦诚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对于“特级教师”的体会,他总是那么赤诚,他说:“积极回应学生是好老师的第一要务。”他谈到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父母、教师无视漠视孩子和学生的鲜活事例,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又不由深思:无视孩子的问题和感受将会扼杀掉多少个“爱迪生”或天才啊?每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灵。当看到一个孩子时,总是第一时间关注到他的教育状况和心灵世界,当看到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时,我们是多么欣喜啊!当看到父母或教师冷漠相对时,又是多么令人感到痛惜!
霍老师的语言充满无法抗拒的魅力,他的词汇量丰富巨大,大有“纵横捭阖”的气势,语文教师就要有这样的语言素养,用语言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语言的美好,拥有美好的精神生活。他读过那么多书,也慷慨地向我们推荐经典:《父母的语言》《万物简史》等,他说:“读的越多,你的时间越多。”语文教师要多读经典,这似乎是一句废话,但现实中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读书少,眼界胸襟、思想修养必然受到局限,只有多读多思,才能锦心绣口,才能有自己的语言家园。
二、一节丰盈温暖的语文课
下午的公开课,霍老师为我们教授《锦瑟》。总体来看,霍老师在课堂上永远有一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他的身体里总是源源不断地爆发出强烈激情,讲到得意处甚至有种要把房顶掀飞的气势!是热爱,对语文教育发自心底的热爱,让他在课堂上焕发着青春的神采。
开课以吟诵诗歌起,让同学们读准韵脚字,感受韵脚给全诗营造的平稳、哀伤的感情基调。接着,抓住“华年”这一关键词,展开“群文阅读”,拓展了毛泽东的“风华正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致青春》《芳华》等作品中,不同的“华年”的丰富内涵与独特表现,让学生从这些相同的话题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中的“华年”。又联系到同学们自身的“华年”,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霍老师提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引导同学们进行诗歌主题探究,这个问题有难度,也有思考的价值,同学们分组讨论,从“政治失意诗、爱情诗、悼亡诗”中寻找主题旨归,在讨论中,霍老师相机点拨,根据学生的思考积极启发引导,讨论过程显得妙趣横生。讨论后发现,哪个主题都无法涵盖全诗,霍老师紧紧抓住同学们的思考瓶颈,进行了精致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发现4个典故都是在比喻“华年”,一下子让四个原本朦胧飘渺的典故鲜活生动起来,并有了新的内涵,让我们不再纠结于这四个典故的真正内涵,而是巧妙地把它们都统摄在“思华年”这一中心下,这样,全诗的“总分总”结构清晰明了,四个典故都是在分写华年,这样的华年所具有的特点也就蕴藏在典故中。此时,让学生们根据典故,自己进行自由创作,霍老师引导着同学们编织着灿烂的语言珍珠项链,老师点燃了他们的智慧火花,使课堂流溢出动人的语言光彩!
最后,师生再次集体读诗,这一次,同学们都对诗歌有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在读中思,并经由思抵达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家园。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后小创作:写下自己的“华年”,这堂课,相信触动了每一位同学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在这首诗里都看到了那个“追忆华年”的李商隐,更看到了自己的华年以及未来。
这堂课是那样活色生香,直抵人心,霍老师“授之以渔”,给我们很好地示范了他教学诗歌的好方法:解诗题、抓住诗歌的关键点、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分析结构的内涵、运用替换词语法来感受语言的精致细腻、揣摩修辞手法(如博喻)。这些方法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大有裨益,也很实用。主持老师评价霍老师的课“巧、准、透、暖”,可谓准确精到。霍老师又忍不住总结了自己课的特点,他采用“群诗阅读”法,极大地丰富和扩展诗歌的内涵和容量,从题目联系到多首“咏物诗”,使同学们明确了《锦瑟》不是一首咏物诗;从“锦瑟无端五十弦”让同学们懂得了《锦瑟》首句也是采用了“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从“庄生、庄周”的对比联系到了“周瑜、周郎”等词语的选择和精巧的表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紧扣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七解《锦瑟》”,多角度多层面地展开文本的阅读景观,带着同学们渐入佳境,并让他们不断发现更美的人文风景,在不断探索美的历程中流连忘返!
“所有的文学都是关于和表现人的文学,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的故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霍老师如是说。文学,即使是古典文学,离我们不仅不遥远,反而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三、耐心真诚的现场答疑
接下来到了现场问答环节,霍老师热情而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关于“怎样引导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他说:“语文教师要苦练自己过硬的专业本领——文本解读,要牢记文学是对人的表达。面对一篇作品,首先自己素读,让文本带着自己的生命和温度,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中也要精心选择词语和修辞,用语言抓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之家。”
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及其提升”,霍老师说:“很简单,就是听说读写,不要故弄玄虚,不管新课标、新教材怎么变,语文学科的核心不变,那就是师生一起好好读书了没有?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充盈了没有,精神生活的质量提高了没有?语文不就是要让师生共同拥有美好的精神生活吗?”霍老师启示我们,要让学生从“文本空白处”搞小创作,真正落实读写结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逻辑思维的自觉性。从一个字眼、一种语言、句式中发现人、重视人,从而进入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触动。
关于“教师怎样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霍老师说:“首先一定要多读经典,只有读得多,教师才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照搬教参或名家解读;以作品为中心,要学习一些文本解读的理论,记住什克洛夫斯基的话:作品是自足的。在面对文学时,知人论世说或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过分迷信。养成在文本中玩味字眼。品味词语、评赏推敲的好习惯,带领学生体验语言。”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霍老师说:“不要过分纠结二者,猜谜型的文本解读不是真正的人文性的体现,语言,在它脱口而出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二者原本就不可分离,工具性要求我们要表达准确,但表达准确就是人文性的生动表现。好好说话、说人话,在合适的地点时间说合适的话,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要求。”
现场一位老师激动地总结了霍老师的精彩授课:“教方法;由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生成了高效的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四位一体,不来虚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少有时间阅读这一棘手和尴尬现状,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语文老师一定不要把阅读和教学割裂和对立起来,要学会把读书融入到生活和教学中去,和学生一起,过一种美好的读书生活,一起感受语言家园的美好,一起拥有美好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感到:越读就越有时间读。”
感谢霍老师热心地给我们推荐了那么多教育和文学经典,感动于霍老师以一个大写的“语文人”的姿态徜徉在丰美的语文课堂上,带我们寻找存在之家。随着霍老师的脚步,望我们也在语文这条风景无限的道路上,和学生一起,过美好丰盈的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