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频道的预告,周末的佳片有约将要播放的电影是《偷书贼》,是一部关于伦理和战争的电影。单就电影的名字,觉得偷书与伦理还能沾上边,但是想象不出偷书与战争有什么关系。不过偷书这件事倒是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有人说孔乙己偷了别人家的书,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自从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到了《孔乙己》这篇文章,我们全班同学都知道了“窃书不能算偷”。说实话在那个文化荒芜图书匮乏的时代,我倒真想偷点书来看,可是到哪儿去偷呢?学校图书馆有着严格的借阅制度,不是随便哪个同学都可以进去借书的,而是班里的生活委员一次性从图书馆搬回到教室一大摞图书,分发给同学们,一人一本,甭管你爱看不爱看,摊上什么是什么。有一次有一个同学趁乱还真偷到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作品的选集《麦琪的礼物》,这是一本当时多么难得的世界名著啊。他是一个调皮的男生,偷书不是为了阅读而是恶作剧。他偷到书以后就悄悄递给了我,他知道我喜欢看课外读物。
拿到书后我不敢在教室里公开看,因为我知道这是他偷的,要是被生活委员发现了,肯定会被没收。当这本书藏到我的书包里以后,我心里就像长了草,一点也听不进去课堂上老师在讲什么,一心想着赶快放学,我好回家看这本书。
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我马不停蹄跑回了家,一口气就把这本薄薄的小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别提多想把这本书留下来,因为书中所有的故事我都喜欢,至今不曾忘记。
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同学,也是一个小说迷,出于伟大的友谊,我看过了《麦琪的礼物》之后就转借给了她,并且告诉她这本书的来历。她一听诡异地一笑说:那太好了,反正你也看过了,这本书归我了。我无可奈何,谁让我们好的恨不能穿一条裤子呢。
不过,那位偷书给我的同学,虽然做得不对,但是有孔乙己的理论,我绝不认为这个同学是小偷,事实证明,多少年过去了他再也没偷过其他的东西。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我的同学到西单外文书店二楼买书,一下子就买了十多本,付款后,她拉着我就往楼下跑,出了书店的门直到坐上了公交车,她才松了一口气,看着疑惑的我她兴奋地说:收款的算错账了,少收了两块多钱。我也兴奋起来:真的,怪不得你拉着我就跑呢。那可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块多钱还算是钱呢。
我的这个同学绝对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如果有人告诉我她喜欢占小便宜,打死我我也不信呀。可是这一次竟然会为了两块多钱而兴高采烈,而且我和她同样心理,这只能说明我们也非常认同窃书不为偷的孔乙己的观点。虽然我们少交了两块多钱也等同于偷了书,自然心安理得。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绝不会忘记这件事,说明我的内心还是愧疚。
影片《偷书贼》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德国,讲述了一个喜欢书并且偷书的“偷书贼”莉赛尔的故事。 偷书者总被称为雅贼,那是因为他们至少对书籍保存着一份令人感动的敬畏和新奇,女主人公就是一名可爱的雅贼。如此说来孔乙己就是一个可怜的雅贼,我和我的同学就是一群可恨的雅贼。莉赛尔是因为恐怖的二战得不到书而去偷,孔乙己是因为穷困潦倒买不起书而去偷,我们是因为什么呢?有点阴暗心理,所以可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