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的时节,本该春风十里,鲜花盛开,谁想到今年却是黄沙漫天。
2023年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8次大的沙尘天气,几乎十几天一次,数量、频率、强度都是近几年之最。
沙尘导致空气污染指数直接爆表,有些地方甚至下起了泥雪……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沙尘暴居然从北方一直肆虐到长江流域,19个省区市出现了扬沙或浮尘天气,连上海、杭州、武汉等南方城市也纷纷沦陷。
在恶劣的气候面前,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与反思。
面对沙尘天气,以营造地球上的美好生活为终极使命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01
国土绿化工程,守护绿水青山
沙尘暴形成的要素有三个:沙源、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和强风。
当三者同时具备时,强风便会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则会让沙尘被强风带到更远的地方。.
沙尘暴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对于降低沙尘暴的危害程度十分有效。
人类无法左右空气流动,只能从解决沙尘暴沙源上下手。
于是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固沙工程开启了,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这些工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国土绿化”。
今天,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充满繁花绿树的中国,离不开这些持续不断的国土绿化工程。
据公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64亿亩以上。“十三五”期间,累计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08个,面积超过2657万亩;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53个、国家沙漠公园98个。
10年来,天然林保护建设近62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近1亿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000多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近3000万亩。
这些工程,有效降低了风沙侵袭强度和频率。
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3.57%,植被覆盖度从38%提高到56%。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第四单元《回乡之路》中的毛乌素,是一片形成于唐代,存在了上千年的大沙漠。
但现在,毛乌素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即将被“消灭”的沙漠,几乎全部变成绿洲。
但是今年的这波沙尘暴,是“国产沙”和“进口沙”共同在发力,显然不是一个国家的防护林工程能挡住的,蒙古国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中国也有许多机构、企业开始与蒙古国合作开展防治沙漠化项目,帮助境外沙尘源地的植被恢复,将风沙遏制在摇篮里。
02
零碳建筑,能否成为环境的救赎?
保护环境,建筑能做什么呢?可不可以把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呢?
“零碳排放”是对未来建筑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所谓“零碳”,并不是要完全杜绝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使其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
早在1978年,美国建筑师Michael Reynolds便开始设计“地球之舟”,他尝试用可再生废料,建造完全自给自足且永续环保的房屋,建立一个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永续生活的乌托邦。
经过多年的建筑实践,Michael Reynolds成立了 Earthship Biotecture 事务所,专门定制并建造能够自给自足的绿色建筑
2002年,英国建成了世界首个零碳排放社区——伦敦贝丁顿零耗能社区,由建筑师Bill Dunster设计,该社区由82个智慧住宅单元组成,能源自给自足
如今在沙漠中,也有了零碳建筑。
位于阿联酋沙迦的BEEAH集团新总部,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以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提供主要能源,并配备了符合LEED白金标准的技术,旨在实现零碳排放。
BEEAH总部就好像一系列相互连接的“沙丘”,以其朝向及形态呼应着当地的环境。
建筑中配备了玻璃纤维强化板,楼板系统和幕墙玻璃系统的冷却将共同调节室内温度,此外,场地内水处理系统将过滤废水,从而使水资源消耗最小化。
在地球上很多不适宜人居的地方,正在开展一些野心勃勃的零碳城市计划。
隶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Abu Dhabi)也正在展开一项造镇计划——“马斯达尔再进化”(Masdar Initiative)。这个计划的核心项目是要在阿布扎比市东南方距离11千米的沙漠区域,建造一处6.4平方千米的新市镇——马斯达尔城(Masdar City),城市建设的目标不仅是“零碳”,还要实现“零废弃物”“零私家车”。
沙特阿拉伯政府近期也公开了一个沙漠里的“线之城(The Line)”项目,这座城市长达170千米,200米宽,建设通过消除汽车、马路等碳密集型基础设施,成为零碳排放城市,同时也将在城市运营中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沙漠中建造零碳建筑、零碳城市,无一不需要大手笔的投入。
这又会不会对地球上的整体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呢?
03
适应性建筑,如何“与沙尘共存”
学会与沙尘共存,是另一种建筑智慧。
在酷热的沙漠中,有一种叫“风塔”的建筑结构。“风塔”分为风管、捕风口、内部隔断、顶板等结构,相当于“沙漠空调”,两端开口的捕风装置从一侧捕捉沙漠中的风,将其向下挤压,在流入室内的过程中逐渐冷却,给室内和庭院带来凉爽的空气。
现代的设计师们,希望能从设计的角度做到更多,以对抗极端天气,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
迪拜世博会上,由西班牙建筑师、结构师卡拉特拉瓦设计的迪拜世博会阿联酋馆,以阿联酋的国家标志“鹰隼”为灵感,场馆屋顶由28个碳和玻璃纤维制成的可开启的扇翼组成,可开合的扇翼除了可以满足美观上的需求,还能在闭合时遮蔽沙尘。
鄂尔多斯的响沙湾莲花酒店,则为了适应沙漠中的沙尘气候,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结构系统,以特定钢板固定流沙,建筑中以膜结构覆盖建筑的屋顶,既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又遮挡住了沙漠中强烈的日照和沙尘,建筑师还特地选择了用当地的一种砂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既保证了当地资源再利用,又降低了碳排放量。
鄂尔多斯的响沙湾莲花酒店,则为了适应沙漠中的沙尘气候,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结构系统,以特定钢板固定流沙,建筑中以膜结构覆盖建筑的屋顶,既形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又遮挡住了沙漠中强烈的日照和沙尘,建筑师还特地选择了用当地的一种砂作为建筑的装饰材料,既保证了当地资源再利用,又降低了碳排放量。
位于苏丹的Zain Tower,有着精致而独特的结构,这种多层立面的设计,是为了调节内部温度以及抵御极端的沙尘暴天气。
带有蔓藤花纹图案的黄铜网眼被添加到每个单独的百叶窗中,楼板和半透明的层压百叶窗共同作用,形成一道保护屏障,可隔绝阳光和沙尘。
巴基斯坦东部的旁遮普省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位于郊区田野之间,每到收获期结束时,频繁的沙尘暴便会袭来,由于燃烧秸秆,强风会带来大量灰烬。
于是,学校的建筑被设计成了弧形,堡垒般的墙壁通过扭曲偏转引导风顺着其表面穿过建筑体的开口,从而形成更加温和的气流,灰褐色的表皮将来可以隐藏墙壁风化后的状态。
结语
人类与生态环境是命运共同体。生态治理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不断探索前进。
我们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我们,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庇护我们。
我们对蓝天的追逐,对美好生活的追逐,永不止息。
参考资料
《这里是中国2》(作者:星球研究所,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沙尘暴”怎么又来了?》(《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王春晓)
《扎哈事务所新作:BEEAH 总部大楼,漠中‘沙丘’》(Archdaily)
好书推荐
《漫画生态建筑》
书中介绍了生态系统整合,绿色基础设施,生物气候设计等设计理论,提出了生态设计的主张,解答了生态建筑应该怎么做,即通过设计让建筑环境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体系,要做到物理生物整合与系统生物整合——对水资源、生态、工程、社会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都市主义》
本书没有拘泥于对城市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枯燥历史追溯和深究,而是放眼未来,用独特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未来生态都市的各种可能途径和技术参考,而这种想象又是紧紧抓住生态都市的主线,建立在生态系统思想的基础上,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和价值所在。
《我们梦想的未来都市》
建筑史学家五十岚太郎携手矶达雄,从建筑与科幻两方面来谈述这些曾经被畅想过的未来都市,旁征博引谈论那些与时代紧紧相扣的未来的梦,也从中看见此刻指尖所指向的可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