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am10:30 答辩结束
刚从答辩台上下来,突然觉得好累,用大王的话说,台下老师,两位专业做口译的,一位笔译,你写的口译笔记,简直是修罗场了…
答辩结束就意味着我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可我明明还记得刚来二外那天下的蒙蒙细雨,记得我在梆子井楼下吃的第一顿饭。怎么突然我就要毕业了呢?好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读博,我只能说,人只有经历了硕士论文,才知道不是不想读博,是读不了哎。读了研才知道,会读书会写论文真的是一种天赋,至少是一种能力。中期答辩被老师怼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读书的时候想工作,工作了以后想读书。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5.30 pm20:50 一个决定
今天辞掉了之前的实习,等于决定了自己的去路。闺蜜说:
对啊,我做过好多实习,数了数,三年去了5家公司。有纯日企也有国企还有民企,有外贸,互联网,电子商务,医药,房产开发…做实习的初衷就是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就先去尝试吧,排除掉那些不想做的,没想到,最后竟然去了一家没实习过得公司。
大家都说论文让人崩溃,其实找工作更崩溃。因为这不仅是体力战更是一场心理战。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手持几份offer而你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当别人都在实习你还每天穿着西装到处面试的时候,当好不容易到了终面却被刷掉的时候…找工作那段时间我感觉我就是个炸药包,一点就着。那时候跟闺蜜朋友一起吃饭,开场白都是:工作找的怎么样了,定了没?
写到这里想起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佐藤健和村花主演的《何者》。讲述的是日本5位大学生在毕业季求职的故事。看似温和的抱团取暖,互相鼓励,背后却是在推特上开小号偷窥、挖苦其他人,这种毕业季的压力转化成了心理阴暗,自己求而不得,无能为力自然也看不惯别人的成功。影片除了让人感受到日本毕业季的恐怖之外,也让人反思当下社交网络带给人的虚拟快感。无法在现实中表达的情绪,开个小号就可以随意吐槽。朋友圈慢慢演变成了宣传自己的个人名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要写公众号的一个原因吧,给自己留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
6.1 pm14:00 一个人的毕业旅行
现在在开往西宁的火车上,可能因为之前闺蜜跟我说,她做梦梦到我找到男票了,就在去青海的火车上,所以这次旅行比平时多了些不一样的感觉,不过上车后发现,上下左右都是大叔…不,是大爷…
这次一定意义上算是一个人的旅行了,有些害怕,有些期待。不知不觉我都习惯了一个人,我可能自带孤独体质,一个人去超市,一个人逛商场买衣服,一个人去健身房,一个人出去考试,一个人毕业留在北京,然后这次一个人旅行。人都说单身久了就会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想恋爱了。我确实很享受现在的生活,但我很怕我已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这段话送给现在也单身的你~
6.2 am5:40 关于独立人格与原生家庭
昨晚10点睡的,今早5点就醒了,典型的老年人作息。天蒙蒙亮,我就趴在窗边盯着外面看,瞅了眼定位,白银市,离我爸好近,赶紧在家里的群里发了定位@我爸。
印象中,我从小是被我爸打大的。成绩不好会打我,调皮捣蛋会打我,丢了保险单会打我…晚上玩太晚回来就罚站,站着站着我竟然睡过去了…每次他要打我我就跑,后来我就成了班里跑的最快的…
小时候数学不好,我爸买了做不完的题看着我做,不会做就打我,我就边哭边做…有一次那题我实在不会,就磨磨唧唧写一下又擦了重做,以前的铅笔是一头橡皮一头笔芯,我倒过来用橡皮那头擦的时候,我爸一巴掌打我头上,不正不歪铅笔头戳到我人中,开始流血。我妈当时就急了说以后打哪儿也不能打头…(可能不是亲妈),刚刚如果戳眼里就坏了。第二天我爸还旁敲侧击的问,你们老师有没有问你嘴怎么了,我说我自己摔得。后来那个地方就留下一个小小的疤,不仔细看倒是看不出来。我现在还经常跟我爸开玩笑说,找不到男朋友都是因为这个疤…
没想到我爸这种棍棒教育还挺成功,我竟然从班里的一个小透明变成了年级第一,真是棍棒底下出奇迹了。
初中成绩稳定以后,我爸妈基本就再也没管过我,很多事情都是让我自己拿主意,这种教育方式慢慢塑造了我现在独立的个性。包括高考失利要不要复读,要不要考研、考博,在哪里就业,我爸妈都是一句话:你自己决定,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但决定了就不要后悔。
所以到现在为止,那些能称之为人生转折点的决定都是我自己拿主意,而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
同学说:“我感觉我就是一块橡皮泥,别人可以把我捏成任何形状,但我可能是块绿色的橡皮泥,你非要让我捏白云,我可能就会看起来很奇怪,而你不一样,你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欢的你会直接拒绝”。
写到现在天都亮了,毕业旅行看情况会在公众号发攻略~新的一天,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