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伯牙钟子期
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人们讨论的焦点通常是高山流水有知音。有以下一段文字: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摘自百度百科)
这个故事过于简洁了,简洁到以至于我们只能归纳出“知音难觅”的结论来。很明显,在钟子期听琴到钟子期死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事情发生。那么,让我们还原一点历史细节出来。
在楚国的一个小山村的樵夫家,垂危的钟子期对父母说:“儿不能再尽孝了。儿死后,请父母将儿埋在马鞍山的江边。”
母亲流着泪道:“为什么去那里啊?那儿离家有二十多里地呢!”
钟子期缓缓地说:“为了一个约定。去年中秋,儿在那里遇到伯牙兄。高山流水已为知音。临别时约定,今年中秋,伯牙兄要来咱家,我说到时候去江边接他。现在看来,活着是不能接了,死了也要到江边去接啊,要信守约定啊。”
父亲说:“儿啊,伯牙可是晋国的上大夫,去年中秋只是公事路过,今年怕不能来了,况且晋阳城到咱们这边要几千里啊。”
这段对话里所说的“去年中秋”发生的事就是上面文字的前半段。伯牙弹琴偶遇青年樵夫钟子期,有弹奏,有欣赏,有彻底的共鸣。两个人结拜兄弟后,伯牙邀请钟子期过些天去晋阳,钟子期说:“我不敢随便答应仁兄的邀请,因为万一父母不允许我去,那岂不成了言而无信?”
伯牙很感叹,“那这样,明年同一个时间我来看望贤弟。八月十五或十六,最晚不超过八月二十。(这应该被理解,当时的交通恐怕不允许那么精准守时)如果爽约失信,我就不是君子。”
钟子期说:“既然这样,明年的八月十五,我就到江边来接仁兄!”
想想看,还有什么比知音之间还有一个未来的约定更让人在幸福中期待呢?
转眼到了次年。伯牙算计好了日子,向晋主请假。晋主怀疑伯牙可能想跳槽,就迟迟没有答应。眼看时间就要到了,伯牙决定辞官,前去赴约。
一路上,从晋到楚,带着满满的期待,伯牙在八月十五的夜里赶到了去年停船遇到钟子期的地方。他很激动,四处张望,可是哪里有钟子期的影子。“去年是弹琴相遇,大概贤弟是在等我的琴声吧?”伯牙弹起琴来,可是一直到东方日出,也没有钟子期的身影。
从人们说:“大人,一年前的约定,估计早都忘了吧?也就是您还记得,还要从几千里外赶来!”
伯牙说:“休要胡言乱语,贤弟不是那样的,我的知音不是那样的。一定是家中有事,我们去他家找他。”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位老者,在交谈中知道他就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家流着泪对伯牙说:“你来的路上,离江边不远有一处新坟,那就是他啊,他在那里等你啊!”
伯牙闻言,直呼贤弟晕倒在地。再往后,就是前面文字的后半段了。
这样一段故事,仔细看下来,你已经忽略了知音的部分了。一个身居庙堂的大夫和一个人在江湖的樵夫,可以因为对音乐属性的深刻理解而成为朋友,但那只是一般的故事而已,后面所发生的践约履信才是我们的文化所推崇的。
朋友,不止要精神层面的可共鸣,还需要行为层面的被信赖。
(写完这段,感觉自己能写小说,当编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