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有所得,先要止、定、静、安、虑
《华杉讲透》:“「止」,是止于至善。「定」,是志有定向。知道了止的去处,就志有定向,无所疑惑。「静」,是心不妄动。心里有了主张,就不往两边张望了。「安」,是安稳。心既然不妄动,自然就能随遇而安。「虑」,是虑事周详、严密。心里安闲了,遇事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得」,是得其所止。不只是得位、得财,「求仁得仁」也是得。”
《华杉讲透大学》第16页:““止定静安虑得”的重心在哪儿呢?不知止,是我们常见的毛病;静不下来,心不安,是常有的状态。而解决的重心就在中间这个「定」字,要志有定向。你问问自己,你的志向是什么呀?还能答上来吗?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确定,很笃定,那么‘止定静安虑得’对你就不是问题。如果感到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第一个『知止』的止于何处,你就失去了目标,这样也就没法定、静、安了。如果你的答案很确定,就是赚钱发财,那是最糟糕的了,因为发不发财,只是顺带的结果,根本不是一个目标啊!学习「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就是问你的志向是什么,要志有定向。志有定向,你就能只止了,就能找到『止定静安虑得』了。人为什么会不知止呢,就是因为没有志向。有志向,就是使命驱动,专心不二;没志向,就想赚钱,就会找机会,为机会所牵引,所有动作都在找风口、投机,这在儒家就叫“为外物所移”,而「止定静安虑得」就是不为外物所移。你该干吗干吗,管他风口在哪呢!你只要志有定向,就能止于至善,不会跑偏,不会焦虑,每一天都心安心静,然后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你不仅能得到最终成果,而且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每一天都得其所止。”
「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实在太太太太重要了,参透这6个字,真的不会再焦虑了。
反过来说,一旦自己焦虑,就可以对照这六个字进行自我觉察,就会发现自己跑偏了,偏离了志向,“为外物所移”,被外界的事情吸引了所以才会焦虑和不安。当然这是建立在有志向的前提下。
这几年,我在寻找志向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寻找志向是一个不断地向内自我发问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焦虑和不安都是在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担心,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担心和害怕,比如这份工作要做多久、有没有发展前景、发展空间有多少、自己有没有走错路;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但钱很少,还是选择钱多的但自己没那么喜欢?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四处张望,总是害怕错过不为人知的信息差,从而错失“一个亿”;总是在比较,别人的工作又体面薪水又高,看不上自己的工作也觉得薪水差强人意;人生出路到底在哪儿?……
这些议题总是引发我们的焦虑,我们也总是不由自主地思考着这些事情产生焦虑。这些议题的共性是:它们是关于未来的。
之前,我在焦虑这些人生议题的时候陷入了一个困局,一想到它们就会焦虑和不安;而不去想它们又担心自己迷失在生活中,变得麻木。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内心总有一个挣扎、矛盾的声音在自我发问:怎么办?想就会焦虑,焦虑而且没有答案,这道题无解;不想又糊弄不过去,痛苦、痛苦。
这个痛苦的瞬间在这几年里反复地出现,我糊弄不了自己,去骗自己说:闭上眼就这样吧,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就卡在这些问题中,非常痛苦,拧巴,我不知道为什么其他人能过这样的日子,而我却过不了,我总是在为未来感到担忧,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活着?
后来,我才渐渐地明白,原来自己一切的发问都是关于: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即:我为什么活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喜欢的事情,似乎什么都可以做,什么也都可以不做。同时,外部世界也在不断地向我灌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给我的头脑植入一个又一个“外部世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比如,体制内是好的,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好的,女生最重要的是嫁得好;钱是衡量好不好的标准……
一方面,既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另一方面,又在被外界强化“钱”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在被现实残忍地毒打,切身体会“没钱”的难,和“没钱”的不如所愿。
这个时候很容易走向心一横,奔着“赚钱发财”的目标去,然后就会走向“追风口”、“投机找机会”的方向,不断地被外界的风口和机会勾起自己的欲望、牵住自己的注意力。
华杉老师在这里说了很关键的点是:“钱是顺带的结果”。也就是说,钱不是追来的,而是做对事后的结果。
我过去有一些瞬间在想,如果我有一个迫切需要赚钱的目标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闭上眼,不再纠结于寻找自己的人生志向,而是去做最赚钱的事,一心只为钱去,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可惜这个目标一直都没有出现,只能跟自己死磕探寻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什么才是心之所向的事情,也就是人生志向。
23年中旬我陷在了很深的焦虑和人生意义的质疑里,因为22年底时我似乎找到了志向,也开始疯狂地朝志向奔去,23年中旬也遇上了很接近志向的机会,对方在找对行业有“热爱”的人,而我认为我就是,但是结果并不如我所料。
我又开始对人生意义产生了质疑,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心之所向的事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仿佛有一种,这条路没走通,所有关于未来的规划全白费的感觉。(看,我依然还是陷在为未来担心和规划未来的焦虑里)
华杉老师在前面讲道的很重要的道理是:“求仁得仁”。
也就是说,其实我已经身处这个行业,也每天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我求仁也得到仁了。但心里还有想要更好,有想去更好的地方的想法。这其实是不知止的表现,这个表现背后在表明:我对自己的志向依然没有清晰且笃定的信念,如果我对志向清晰且笃定,就算结果不如我所料,我依然会坚定地做下去,因为那就是自己的志向、自己乐此不疲的事,做它、完成它无关外界是否认可。
当我真正认清了「志向」,也带着『求仁得仁』的心态去做的时候,发现放松了很多,依然会有紧绷,但状态在逐渐地放松,不断地放下对会产生什么结果的期待,完全放下是个过程。
现在,我越发地体会到「志有定向」对『止定静安虑』的意义,只有志向定下来,不再左顾右盼、不再比较,才能静下来,心也才能安下来,真正地做眼前的事情,把眼前的事做好,也就是“虑事周详严密”,并且因为每天都做,也不强求一定要做多少,到了该停下来的位置自然也就停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