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又见面啦。”
“hello,康康老师”
“怎么样,这周一切都还顺利吧。”
孩子们其实是刚刚放学没多久就来上课的,所以一上来就讲内容、讲题会有那种紧张的感觉。所以课前,老师和学生寒暄几句,就好比是那种培训活动的破冰环节。一对一的辅导,有时候就像是陪伴式的学习服务一样,创造一种亦师亦友的氛围很重要。其实,这也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环节,能拉近距离。做得好的,也能拉近跟学生,以至于跟家长的心理距离。进一步通过谈话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心理疏解,或者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不太顺利” ,以前可能出于面子或者不熟,都是报喜不报忧,一句还行吧就答复了。今天回应的答案居然是不顺利且听听是什么事情吧。都说了不太顺利了,这不就是等我继续问下去吗。
“噢?是什么不顺利的地方呀,说来我听听,或许我能帮到你呢”
“这次数学没考好”
“噢,考的什么内容呀”
“考的是周长的,才考了四十几分”。
我的预想大概也就70多分吧,没想到是四十几分。好吧,表情管理此刻还是到位的,做到了面不改色,没有流露出惊讶等,依旧云淡风轻。再说了,没准儿这种小测验,满分也就50分。总之不用过多问这些,问点具体的。
“那你知道主要是哪一点上丢分比较多吗” 。这个时候,分数已经是过去式了,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关注知识点的掌握才是关键。当然,我觉得孩子们情商都还是普遍比较高的,宠辱不惊似乎是这代人的标配吧。是啊,他们的信息是丰富的,不像我们小时候相对而言比较封闭,在那个环境中,考砸了就是天塌下来的事情,虽然,都是不仅要面对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目光,回来还要面对家长这一关。总感觉现在的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出口,心里调节的出口,内心自洽的出口。
“周长这一块的,我错的比较多”
“考过去就不想了,小测验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检查学习的情况,正好,我们趁热打铁,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本来准备往后讲的,但是一对一的辅导本来就是个性化的辅导,既然薄弱点已经暴露出来了,就该停下来巩固,不能贪图进度,忽视效果。临时调整授课计划,也是考验对教材,对课件库的了解程度和调取能力。算是应变能力的一种吧。不过,转念一想,其实可以放在平时,微信群里多过问一下孩子的情况。无奈有的时候也是精力所限吧。当然,有的家长会定期不定期的把卷子,作业拍照发过来咨询。有的孩子主观能动性强,会自己指定内容。
我把这种课前的寒暄,也称为心理按摩,或者课前拉伸,就像健身前的拉伸一样。
“老师你猜我昨天写作业写到几点?”
“凌晨两点”
“天呐,一猜一个准”
“害,你都让我猜了,肯定是比较晚了。而且另一个同学更我说过他写作业写到凌晨的事情了。怎么会写那么晚?”问下去,让孩子倾诉。
“就是很多啊。因为有好多门课啊。”
“天呐,那你第二天还得早上去学校呢” 我懂你,继续诉说吧。
“对啊,所以就是很累,你知道吗”
“最近经常这样吗,还是。。。”
“不是天天凌晨两点,但是每天也要写到很晚”
“是作业多,还是你写作业比较速度慢呀”不能搞成倾诉和吐槽专场,要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和正确归因。
“呃。。。都有吧。。唉就是觉得多”
“你们很了不起呀,真的,比老师都强”
“怎么会呢”
“你们就是很了不起呀,我只学这一科,你们要学好多科。所以还是你们厉害呀”不否定辛苦的一面,但是也让学生看到这件事的另一面,就是他们此时此刻为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的样子很了不起。
“你知道吗,老师平时也刷题呢”
“老师,你还用刷题吗”
“当然啦,师傅带徒弟,师傅自己也要练功的呀。如果不练功就会退步。”
“好吧”
“害,学习的道理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勤快。好了, 我们把你发我的那个题先讲一下吧。”
。。。课程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