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假说的教师发展与教学改进
---观课议课的“知行合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不能触及灵魂(这里指观念和假设)的教学行为改良往往不能持久,旧有的不合理行为常常会卷土重来。---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97.
我的思考:为什么学校好多教学改革行动往往会半途而废?一方面是“不能触及灵魂”,陈大伟教授认为“观念”没有被一线教师从内心认同,“假设”有可能不科学,不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缺乏坚持的力量,“行”不能持久,即使再好的教育理念,也终究是一纸空文。
假设是姑且认定的意思,指根据已有的材料与经验,对事物产生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作的推测。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验证明、实践检验就成为理论。(360百科)
我的思考:陈大伟教授“教育假设”,也就一线教师对某一个教育现象,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这一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做出推测,姑且认定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结果教育实践经验,就可以上升为教育策略,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以外显的,可以被观察到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既把“行”与“效”结合起来,以满足教师“摸石头过河”的思维习惯;又通过反思与对话,把“行”与“知”结合起来,以触及教师心中的观念和假设。---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97.
我的思考:“行”与“效”结合,重在实践,就是让一线教师深刻感受到观课议课活动是有效果的,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的方式,能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激发一线教师对观课议课的认同感。“行”与“知”结合,贵在反思,就是一线教师感受到观课议课活动是自己理想的教育状态,能及时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偏差,调适自己原有教育观念和假设,并能提升自己原有教学经验的科学性,整体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一线教师对观课议课执行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的生命不仅短暂,而且不可逆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实践不能失败。为了避免“行”的失败,教师更需要在“知”上下功夫,用科学的“知”指导自己的“行”。---陈大伟.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98.
我的思考:陈大伟教授认为“教师的实践不能失败”。而在一线教师实践认知中,颇受挫折:这样的题我明明讲了无数遍,可学生仍然做错了。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行”失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陈大伟教授认为需要在“知”字上下功夫,提出教育假设是获得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的基本方式与重要路径。即通过文献查阅、专著阅读、同伴互助等方法,提出改善教学现状(学生一错再错)的“正确”的教育假说(学生先自我纠错--同伴互助纠错--教师点评纠错),有可能会改变这一教育现状,然后去开展行动研究,验证自己的教育假说。如果我们的教育假说有效果,那就继续坚持改进;如果我们的教育假说没有效果,那就继续寻找“正确”的教育假说。如此循环,直至问题解决为止。通过几轮的行动研究,提升了教师“知行合一”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