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个对家庭教育非常感兴趣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总会特别关注与孩子们相关的很多细节,比如,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入校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我的关注,甚至他们的穿着、发型都会引发我的思考;平时在小区里、商场里看到父母长辈带着孩子们,我也会多看上几眼,大人们跟孩子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包括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常常引发我的思考。我发现,很多父母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都不太会好好说话。我这里说的“好好说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父母有好好说话的意识和表现,也就是有没有想过或者曾经跟孩子们好好说话;另一层意思是父母掌握了好好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父母知道不知道怎样好好跟孩子们说话。
也许,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孩子们说话有什么不妥;也许,我们只是在情绪失控以后才会感受到自己当时对孩子说的话很不恰当;也许,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跟孩子们说话也要考虑是不是妥当。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不经意说出的话或者下意识的语言习惯可能就伤害了孩子,只是我们不自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平时跟孩子们说话的一些情况以及孩子们的感受,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
1. 你的爸爸(妈妈)平时会跟你聊天吗?
2. 你的爸爸(妈妈)最常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3. 你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4. 你最想听到爸爸(妈妈)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这份问卷,我没有给选项,是完全开放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孩子们最真实的信息。当天,有38名同学参与了问卷,收回问卷36份。
尽管我事先已经预设过很多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也预设到孩子们的答案可能会不那么乐观,但是当问卷收上来,我一一查看了孩子们的回答以后,还是感到非常震惊,或者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感觉有些不寒而栗。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回答吧。
第1个问题:你的爸爸(妈妈)平时会跟你聊天吗?
答“会”的同学16个,“不会”的13个,“有时会有时不会”的6个,“偶尔会”的1个。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平时是不会跟孩子们聊天的。
第2个问题:你的爸爸(妈妈)最常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四类:第一类是要求叮嘱类的,有30句,占比38%,比如“要……”“不要……”“……一点”“好好……”等等;第二类是催促类的语言,有28句,占比35.5%,比如“快点……”“去……”等等;第三类是爱与鼓励类的,有13句,占比14%,比如“太棒了”“我们爱你”“加油”“在学校开心不开心”等等;第四类是批评与辱骂,共8句,占比10%,比如“没救了”“你好垃圾”“赶紧滚到房间去”“你是不是有毛病”“我不想见你”等等。
四类语言中,表达爱意与鼓励的只占14%,催促占了35.5%,而批评辱骂占了10%,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语言中大部分是要求、叮嘱、督促、批评甚至辱骂,表达爱意与鼓励太少。尤其是那几句“你好垃圾”“你是不是有毛病”“我不想见你”真的让人极不舒服。
第3个问题:你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第一类,辱骂的,20句,有“你有毛病吧”“你个大傻子”“你就是个草包”“你有脑子吗”“天天就知道玩,你还会干什么”等等;第二类,催促的,11句,比如“快去……”“快点……”“作业写完了吗”等等;第三类,要求与禁令,11句,比如“不可以看电视”“不许出去玩”“不写完作业不能吃饭”“再这样我就……”“出去”等等;第四类,批评,10句,有“什么都不会”“哭什么哭”“你是不是没听课”“写的什么鬼东西”“这么简单都不会”等等;第五类是比较,有4句,比如“别人……你为什么不能”“同一个老师教,你怎么就不会”“你看看别人”“你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等等。
不难看出,这些话同样是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孩子们都不喜欢,他们不喜欢父母总是催促他们,也不喜欢父母要求这禁止那,不喜欢父母拿他们跟别人对比,更不喜欢父母的批评与辱骂。但是父母却常常在做着这些。
第4个问题:你最想听到爸爸(妈妈)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夸奖,有33句这一类的句子,比如“加油,你一定可以”“再接再厉”“有进步”“你真棒”“我们爱你”等等;第二个方面,是希望父母陪他们一起玩,或者带他们去吃好吃的,这一类的有28句,比如“带你出去玩”“我们去图书馆吧”“一起回老家”“今天做了你爱吃的菜”等等。但是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人泪目,他的回答是“不骂我的话”,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平时在家里的状况是多么糟糕,孩子的要求是多么低!
从这些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夸奖,都希望父母能够陪伴他们。
我这么不厌其烦地罗列出这些回答,是因为孩子们的回答确实让我大吃一惊,我完全不知道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我们的语言是这样糟糕!我不由得想起了张文质老师曾经在他的音频节目“文质说”里也多次提到了父母的语言,他曾经在今年9月20日的一期节目中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很多中国父母的否定性语言和侮辱性语言,比如:很多妈妈骂孩子“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糊里糊涂、丢三落四、横冲直撞、跌跌撞撞”……这还不算严厉的;还有的是“白长了、没记性、没脑子、不动脑、左耳进右耳出、只会哭、只会吃、幼稚、不懂事、不感恩、好吃懒做、少根筋、胆小、爱哭鬼、没出息、没礼貌、不懂规矩、不努力、不勤奋、没有上进心、不刻苦、头脑简单”,这些就有点严重了,孩子们听了真的是又难过又羞愧;“不知道是什么生的、都像他爸爸、小脏鬼、让我丢脸、我要是没生你就好了、笨死了、你不听话不要你了、闭嘴、我告诉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又这样、你看看人家做得多好”这些咒骂就有点令人胆战心惊了。张文质老师说,我们有一些妈妈骂孩子的话几乎可以编一本“诅咒词典”了。他认为:“很多家庭的悲剧都跟父母这样的诅咒式的批评或者诅咒式的对孩子的攻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其实当父母这么对待孩子的时候,亲子关系就受到严重的伤害了,甚至亲子关系那种亲密性就彻底被破坏了。”
也许,这三十多个孩子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也许这三十多个孩子的回答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什么问题,但是我想,这三十多个孩子的回答至少可以引发我们的反思:我们平时跟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五曾有过思考?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我们可曾想过什么时候怎么说才合适?我们可曾想过我们不恰当的语言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巨大的伤害?我想我们真的是时候要好好地反思我们对孩子们说话的态度、内容和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