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先森
这个国庆假期我几乎是睡过去的,一半的原因是我从一号就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另一半的原因是我想要给自己彻底地放假,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在这八天的休假里,除了陪伴家人和完成既定计划内的事情之外,我只做了四件事情:吃,睡,冥想和看书。
总的来说,我似乎渡过了一个很“丧”的假期,幸而还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放空,想明白了那么几件事情。
莫谈快速,谈谈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从去年九月份开始,随着得到App的一波冲击,我做了很多职业之外的事情,追随大量“快速成长”的传说,幻想着自己也要一步登天,成为一个传说中的牛人。
但其实所谓的快速,到底要多快呢?而我们又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事,才足以证明自己:我又成长了呢?如果自己在做的这些事情,终究只是追随着某个网络上的大牛,做着他或他所在的体系所认同的事,输出着那个体系中才得以存在的价值,而这些事情与我自身的内在价值无法取得一致,那到底意义又何在呢?
回想起自己“入坑”前的规划,我才幡然醒悟,其实我本来就不是毫无计划,想着过一天算一天的那一部分人。这一波幻想带来的,貌似是一个梦想,但却又非常地不切实际,更关键的是,这跟我的内在认定完全不吻合。换句话说,我的内心其实并不渴望成为一个所谓的知识网红又或者是一个什么垂直领域的牛人。
只有那些深信不疑的人,才能最终收获成长
现在的互联网,机会实在太多,多到你无法知道哪一个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如果我们只用自己的直觉去做判断,那是肯定会被带偏的。
举个例子,一篇所谓的干货,一上来就花很大的篇幅在介绍作者:一大堆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头衔,看着全是自己没有做到的,而且作者还比自己年轻很多,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必然是赞叹,认同,然后紧接着去“向对方学习”--没错,你已经很成功地被对方套路了。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被套路必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进套的人还是过得挺不错的,起码比他原来浑浑噩噩的生活要好,又或者是获得了许多新的视角和见识。但我们很多时候要去跟随这样一位牛人的决定,却常常是不理智的。
跟随牛人之后会产生很多能量,这些能量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如果我们不能在跟随之前就做到“深信不疑”和“预支时间”,那到了最后就会变得疲于奔命。那些有条件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的人,那些比你更相信的人,会不断地超越你。最后,自己只能望洋兴叹:如果自己能多投入一点,那该多好啊。然而对不起,这个机会已经永远不会再回来。
不回来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就是可惜,这反倒是一个可以看清自我的好机会。
这样的“成长”真的对我有益吗?
所有的这些机会,可能是课程学习、社群运营、内容输出,我们都能学到很多,收获很多,甚至改变很多。那么,然后呢?可能是认知升级,链接牛人,获得粉丝,还有少数最终做到的价值变现。
这时我们会说自己成长了,厉害了,也发现自己迷惘了——这个打开了的新世界,好像并不等同于我。这时候我又不得不回到那个难解的哲学问题上: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
那些摆在面前的需要解决的事情有改变了吗?
我的收入提高了吗?
我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了吗?
我和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好了吗?
我快乐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最后,我只好把所有一切的幻想都回归到现实中去一一检验,而下面就是我思考的结果:
01 当前的职业发展才是重点,才是真正的快速通道
02 忽视了重点的努力,收益总是很少或者是递减的
03 如果要放弃当前职业去从事别的事,要经过极其慎重的考虑,一旦决定则要全力以赴
04 要全力以赴就别想着去斜杠成功,因为那是低概率正确的事情
05 把时间精力成本重点花在决策前,而不是随便选择之后的盲目跟随
内外结合的真正机会
我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只因我没有好好地解决内在的问题。
驱动行为的力量,必定来自于自我的内在认同。内在认同从未清晰的人,就会是传说中的韭菜,即便被收割了一波又一波,还仍旧乐此不疲。
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这是一个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值得反复追问的问题。
沉下心来吧。
记于2017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