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在简书写出第一篇文章,到昨天刚好两个月。到发文时,公开文章27篇、45000字,获得喜欢1039个,粉丝7168人。14篇文章被推上首页,超过50%。可还没有一篇真正的爆文。只有一篇《致和我一样混在简书的七零后》,勉强称得上是一篇“准爆文”。
无从体验阅读量过万的大神们的感受。但这篇准爆文,也让我对写作、对“混简书”有了新的认识。最大的感触,是爆文真得有巨大的威力。
《致和我一样混在简书的七零后》首发在8月24日晚,先是被谈写作专题收入,随即被专题主编驿路奇奇收入“谈写作专题精选”。其后又陆续被首页投稿、散文、成长励志、我和简书那些事儿等专题收入。当晚阅读量不过200,比以前文章略多,但还没有爆发迹象。
次日早上起来再看,文章已于2点58分被推上首页,阅读量逐渐升温,10点钟左右,一度窜上了首页热门榜的头条。上午的阅读量在5000左右,收到评论500、点赞400。随着中午一批新文顶上来,阅读量渐渐消退,当天的阅读量定格在5500。
第二天,又被收入《今日看点》和《黛玉简报》,增加阅读量1000左右。其后,陆续被收入多个非官方专题,阅读量、评论和喜欢数到现在仍在零星增长。截止本文发出时,文章的阅读量是7172,收到评论659条、喜欢475个,被打赏8次。不仅每项数据都几乎超过我的其他文章总和。在热度消退后,零星增长的数据,也赶得上后来发表5篇文章的总和。而且这5篇文章里,还是有两篇被推了首页。
这篇文章还为我带来了400以上的粉丝,相比一键关注的僵尸份,这些粉丝可是货真价实。许多以前的文章也被又翻出来,阅读量增加了两三成左右。
最大的收获,是简友谷穗风致在文后的评论中,倡议建立一个“七零后”专属的专题。得到众多简友的响应。她创建的《我们是七零后文艺青年》专题,目前已有109人关注,通过投稿52篇,关注和投稿的人数还在加快增长。
一篇准爆文的威力,让我再次认识到写作中“慢就是快”的道理。文章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还是不要焦虑于哪天又没有日更。应该加强关注的,是今天的文章比昨天又有了哪些进步。
其实,爆文对新手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来简书不到两个月,这篇文章让我小火了一把,也纯属意外。文章并非酝酿已久,也没有明确的写作动机。只是当天被简友的一篇文章触动,看到离下班还有点时间,就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匆匆而就。没想到那一个小时带来的数据,倒抵得上我两个月的努力,真的是无意插柳柳成荫。
过后,我也分析了这篇文章能小火一把的原因。主要还是谈写作专题编辑和主编的敏感,是他们挖掘到了我在写作时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那就是“七零后”这个群体和简书平台的关系。第二天早上,收到简叔打赏的8.8元时,我好象也模糊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无意中代表一个群体在发声。
接下来,我并没有能够再接再厉。虽然在惯性驱使下,其后几篇文章都是表达中年情绪,有的也被推首,可再没能掀起一种集体的情绪。这说明我还没有持续创作爆文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得多。以此为在简书的写作方向,要想再写出爆文,其实很难。但正如在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有些歌,还是应由年轻人唱出来。既然不是专业作者,做为一个中年人,还是应表达自己的情绪。
20多篇文章顶不上一篇爆文,说明了出精品的重要性,但精品不一定等同于爆文。就像接下来几篇文章,其实写得也不差,特别是那篇《保温杯加跑鞋,才是中年的标配》,被推首但没有火。自己分析,与上篇相比,少了与简书平台的关联,表达的也不是一种普遍情绪。
所以说,对于像我一样的新人,既没有较高知名度,又缺少大量的铁粉,持续创作精品的能力也不够,要连续写出爆文是不太可能的。但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多出精品是可能的。
既然是兼作回顾,还是应想想下步的方向。来简书的第一天,就在一篇文章中接触了“深耕”这个概念。对自己进行分析,才发现长处没有,缺陷倒是不少:学历低、年龄大,学习能力和时间精力不足。
要说与写作有关的,也就是二十年的机关写作经历了,那就先从谈写作开始吧!这倒不是自己对谈写作有多么专业和自信,只是暂时实在没有别的潜力可挖。其后发表的27篇文章,有16篇是被谈写作专题收入,有一半以上被推首。
看上去成绩好象还不错,但对今后是不是以谈写作为方向,也产生了一些犹疑。虽然自学过汉语言文学专业,但那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难免也不够系统。受年龄限制,学习能力下降,要持续系统地高质量输出,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时间和精力是个问题。
再就是自由写作方面还是个新手。到目前也就写了几篇散文,酝酿中的小说还处于大纲状态,至今没有动手。总觉得即使真的要以谈写作为方向,边实践、边输出才有说服力。
写着写着,又成了一篇自嗨文。这也与自己对写作的理解有关。我一直觉得,写出那篇准爆文,在意义上实在不能完全替代那20多篇并没有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