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多到达我要工作一年的地方——白朗县司法局。这是一个沿街的二层小楼,一层是网点房,多数已经出租出去,靠近楼梯北侧的一间做了食堂,楼梯南侧的三间做了单身宿舍,条件不可谓不艰苦。我就被安排住在二楼,原先是副局长办公室,房间不大,也就十几平方的样子,放了一张床,还有简单的桌椅基本满满当当了。
由于在日喀则接风宴上被二手烟呛得很厉害,当晚又没注意窗户开着,白朗七月份晚上的气温不到十度,早上起来不住地咳嗽,当时以为感冒了,就到附近的药店去买药,坐诊的大夫说需要打吊瓶,否则后果很严重。我笑笑说:“不用,来点止咳糖浆就行了”。反正没打针,反反复复接近一个月才算不咳嗽了。
适逢周末,不上班,我就在县城里随便转转,说是县城,都几乎没有我们青岛的一个大村大。最高的建筑物不超过五层,日江公路(日喀则到江孜)南北向穿城而过,再加上几条很短的街道,不夸张的说,十几分钟就可以绕城一周。全县人口不到四万,县城里连同中小学生算上也就三千人左右。
街道虽然都硬化了,但卫生不是很好,满大街的流浪狗,有时几十条聚一起,四处觅食,据说到冬天没法觅食在晚上也有攻击人的时候,在司法局工作的陕西小伙施远就曾被野狗咬过,至今心有余悸。
白朗以农业为主,年楚河贯通全境,由于受年楚河的滋养,土地肥美,盛产青稞、油菜,我到的时候,正是高原油菜花开的季节,美丽的景色不亚于四月的婺源。
白朗对口援建城市是山东济南市,援建干部引入了山东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县城北边的大型玻璃温室造价不菲,功能也很全,里面四季瓜果飘香,也栽培了不少的奇花异草,常规的蔬菜大棚也连成片,大棚基地的建立使白朗成为了西藏的菜篮子。不过这里的新鲜果蔬还是贵得离谱,说菜比肉贵一点也不为过。头茬西瓜要卖到十几元一斤,买个稍微大一点的要花上一张老头票,好在这里的西瓜个头都不算大,只有五六斤一个的样子。白朗每年都举办采摘节,除了白朗县城边上的大棚基地,临近的几个乡也有蔬菜大棚基地,采摘节的时候联动,我到时采摘节刚刚举办完毕。
县城的四周放眼望去都是光秃秃的山,这里林木是不多见的,只是平地或山脚下才有树,山上也就在六、七、八三个月才能见到一些杂草或是苔藓类的生物。后来去附近登过几次山,在高原上平地快走气都不够用,登山就更是一件苦差了,当地人也很少登山,山上野兔、野羊也是常见,藏民信佛,从不猎杀它们,即使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囿于恶劣的生态环境,它们的种群也不会太大。
在县城随时会见到进城的藏民三五成群,围拢在一起,把毡子在地上一铺,摆出自制的风干牦牛肉、糌粑、酥油茶、青稞酒,尽情吃喝,他们的生活安逸自在,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白朗县有几个规模挺大的糌粑生产厂,在当地还是很出名的,利用水磨加工,生产的糌粑畅销各地。糌粑就是把青稞炒熟了再磨成粉,用酥油茶调拌成团,是藏民的主食。在没有发明高压锅的年代,在高海拔地区,通常情况下,有些食物是煮不熟的,于是聪明的藏族先辈就发明了糌粑这种吃法。青稞酒不是大家认为的白酒,而是有点像陕西的醪糟,也像江南的米酒,度数不高有点甜,当地的小学生有的都把它作为饮料带着上学路上喝,喝完后小脸红扑扑的,加上原本就有的高原红,更是灿烂如花。在白朗因为是青稞主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青稞酒。白朗也大量饲养牦牛和羊,盛产奶制品,最主要的就是酥油茶,制作酥油茶的工序有点复杂,酥油茶也是藏民待客的主要饮品,有甜的、有咸的,口味不一,内地人大多喝不惯。
白朗几乎没有工业,手工业主要是地毯和围巾,都是地道的藏族工艺,县城就有一家地毯厂和围巾厂,规模都不大,产品纯手工,质量好价格也不菲。
街头餐饮藏餐居多,再就是川菜,面食也受欢迎,在高原上无论是煮面还是煮水饺都要借助高压锅,并且时间和火候都要把握的很好才行。吃一碗面一般十元左右,比内地稍微要贵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