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是常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吗?为什么我一直很努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呢?! 我认为,努力这个词如果自己来说,那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因为那些给人以极度努力感觉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还可以做的更好。我们来设想下,什么样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了?更多的是自欺自人的人,因为他们他们需要用某种努力的姿态去获得某种认同,还有一种是无目标自嗨的人。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很多极其忙碌的白领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的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了,难怪曾经就有人说过,城市白领其实是城市最底层,为什么?收入最低,技能性最低,可替代性最高,生活品质最低,当然,就因为他们的存在,带动了外卖O2O的兴起。所以他们所谓的努力,如果只参考八小时工作时间,能体现出来吗?
但我也不提倡所谓的加班,毕竟大部分人的工作只是生存需求,延长工作时间并不能保证努力能够获得结果。其实,人生的进阶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比别人努力点,遇到一个窗口期,抓住它提升到一个层次,再努力一点,遇到下一个窗口期,你提升到什么层次,在于自己遇到机遇是是否能抓住,也就是机遇期待有准备的人。
努力这是一种持续行为,传说中的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领域每天投入10小时,成为一个专家也需要三年,努力没有收获只是因为还没有到时候,急功近利是这一过程的最大忌讳,它会时刻催促我们看到一个结果,一旦迟迟未到,就会摇摆、怀疑、乃至放弃。
所以有人总结成功要加两个因素,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生存压力。就拿学英语来说吧,那些对英语特别感兴趣的人,一定会比死用功的要好很多,但效率最高的还是在国外生活的人,因为当你面对一个纯英语世界,你不能说好英语,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所以让我们的努力更加持久,要么爱上它,要么依赖它。
再往深处探讨,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天赋问题,虽然人们都说勤能补拙,但现实中,很多项目还真不能一概而论。举个例子,在短跑项目,有人从不训练,第一次跑100米就可以跑到11秒,但如果你让一个跑14秒的人每天训练,哪怕用最顶级的训练方法,你确定他能练到11秒?钱钟书当年高考,数学才考了15分,你让他弃文从理试试,能保证他还能成为大师么?
我们看到一个方向,确实需要问问自己适不适合,适合的你自己一定会感觉到的。天分这种东西,碰到了,就一定可以感觉到!
记得有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大学里宿舍里两个同学,一个每天无所事事,一个每天勤奋学习,无所事事的毕业后,直接进入了自己的家族企业,而勤奋学习的毕业后,进了个小公司做了个普通小白领。几年以后无所事事的同学在事业上风生水起,而勤奋的同学还在为生活苦苦挣扎。最后总结,这个时代勤奋是没有用的。但这个结论是否过于廉价了,廉价的结论一定只是在粉饰你的懒惰。
这个故事的只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角度,但它远远不是全部,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勤奋学习只能算是其中之一,而且,勤奋学习也需要结果来证实,故事里的勤奋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无所事事也只是一个人的主观看法,玩游戏算无所事事吗?也许他们可以培养某种团队协作和社会交流呢!谈恋爱算无所事事吗?都说每个女生都是一所学校,他们都那么多学校毕业了,到底谁才无所事事?就算上面的假设都不成立,无所事事的同学从进大公司到有所成就,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我们都知道就算中层管理,面对的压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高层了,毕竟他的决策是要付出真金白银和企业命运的代价,并不是玩的游戏币。相比之下,普通岗位的进阶门槛和压力要小很多,不要什么都归结到公平上,用自己懒惰的失败,怪罪于对方未曾看到的努力上,是弱者的行为。
你真的努力了吗?你努力的程度到了吗?你努力的方向对了吗?如果都是,请放心,你一定不会担心没有收获,“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这句至理名言,真不只是一种境界,而是收获已经不再成为自己的一个问题。
内容来源:费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