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幼儿园事件的时候,一开始在一片骂声中踉踉跄跄的展开调查,忽东忽西,让“塔西陀效应”一次次放大;后来又在一片哭声中悲鸣,呼天抢地,以期引发大家的共情。
接二连三的社会公共事件确实应该共情。所以我们共情了,大家都在追问:“苦不能哭了孩子,穷不能穷了教育”应该怎么落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谁来负责?家长会应不应该像“工会”一样去填补某些空白?金钱到底能不能买来优质的教育?似乎再多的追问也难以磨平心中的愤恨。
后来最高检忍不住发声了,要充分履行检查职能,依法严惩侵害儿童犯罪,坚持零容忍,坚持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办案,推动防范体系和法治进校园等重大举措,让我们受伤的小心灵稍有抚慰,多少可以理性一点去看待整个社会体系问题。
热点背后引发的深思——
从最极端的方面来看,人不会为了钱去死。警察,消防员,战士都不是因为每月的工资去战斗去牺牲,唯有社会的责任感和职业的荣誉感才能激励他们义无反顾,所以军队倡导忠诚,军队改革首先就是要宣扬职业荣耀,一般来说极端的事情往往金钱是难以见效的。金钱当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最后终究会成为最贵的激励行为,谁能知道,多少钱能买来一个人的忠诚呢?打造忠诚,形成行业规范,甚至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变成社会规范,成本不仅最低,还比较有效。
很多公司也看到了这一点,努力去营造社会规范式的公司氛围,构件和员工亲密的共生关系,打造员工的忠诚度,以期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成长动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那些眼巴巴盼望着工资飞涨的人就只能望眼欲穿了,你跟老板谈收益,老板和你谈感情!
两种机制的共生与制衡——
没错,不严格地讲,我们就是生活在这种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相互制衡的关系里。一方面,我们需要黑白分明的社会等价交换,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一方面也需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获得亲情友情,家庭支持,社会支持。
市场经济告诉我们,一分钱一分货,赏优罚劣,优胜劣汰,人情归人情,生意归生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社会规范告诉我们,有些事你给多少钱我也是不干的,帮你忙没想要获得即时回报。你不大可能和你约会的对象谈钱,因为谈钱确实伤感情。
我们就是在一颗强大的内心指引下,在这样一种弱平衡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网络下存活着。
这种微妙的平衡太容易被打破了。市场经济总是先知先觉,最为敏感,一被针扎就要膨胀作怪。社会规范更多的是道德情感和社会公义,总是涨红了脸,像含羞草一样收缩了身姿。两者一进一退就发生了错误,社会关系就受到了伤害。
正如有人曾经采取措施以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罚款。款是罚了,但准时接孩子的道德内疚感也没了,因为可以付钱,很多人开始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迟到的时间,迟到接孩子的人更多了,迟到的时间也更晚了。后来再恢复以往的方式,取消了罚款,迟到的现象依然在增加,道德规范和市场作用同时失灵,受伤的社会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不能说就是金钱造成了社会失衡,毕竟钱的确也是很有用的。金钱使交换变得简洁容易,金钱使金融更加专业化,推进了市场的制度化规范化。
更重要的是,金钱架构了量化渠道,把社会价值网络化,层次化,消灭了混沌状态,但它只是一张静态的网络空间,不是一堵墙,人可以凭借自身的价值发现在上面自由流走。为了使空间更趋稳定,才有了空间界限,区分了国家民族,行政划分,构建出社会制度,形成社会规范,筑成社会稳定隐形的骨架。
从长远来看,社会规范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上面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到今天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谐共存。
道德的力量就是要道德致胜——
回过头来,三色园事件就是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规范失衡引发的社会事件,改善教育现状根本上还是要从人的社会规范入手。往大了说,我们要重新审视学校的课堂设置,育人目标,和社会目标对接,重塑教育理念整个体系,而不是教书这个行业,就像关心养老,关心医疗一样,都包含了强烈的社会道德问题。
过去或现在,我们的心灵被市场所左右,高工资,高收入,高消费,所以我们哀怨,不惬意,焦躁,不充实。唯有让更多的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回归,文明才会再一次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