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预习:创造,来自臣服
臣服:向超越头脑自我的伟大臣服。
创造力发生于自恋破损时,心灵有了裂痕,光就可以照进来了。
有创造力的人,向领域臣服,而捕捉到这个领域内的存在本身。
10.1.1 如何有创造力地写作
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一样。深入其中,就像双手触碰到这股水流,这是,文字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有效的投入极为关键,足够多的信息碎片,会积攒很多水流,水流足够的时候,就会成为一条流动的溪流,甚至河流,甚至大海,动笔之时便可以一气呵成。
好的写作必须的品质是真实。真实的东西必然符合逻辑。
顶尖高手,不是因为高智商,而是直接触碰到了自己领域的存在,即那股水流。
10.1.2 容忍模糊
容忍模糊:不着急用头脑下判断,太早追求确定感。
高创造力的人容忍模糊能力很强。创造即创新,新事物从“我不知道”的模糊中诞生。太喜欢说“我知道”,太喜欢已有想法,就很难有强创造力。
抱定假设:“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的人,我愿意深入了解她”,然后才能放下头脑,用感觉去感受。
勇敢地区追随你的心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乔布斯
尊重感觉,就是必须忠于自己。追随自己的心,而不是按照头脑而活。因为,头脑装的是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内容。
天才不是在“创造”,而是“表达”。他们只是一个媒介、通道,当保持通道的开放,才华或其他存在的东西就会通过这个通道来表达。
10.1.3 爱因斯坦的策略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2个思维过程:
初级思维过程:语言是图像,可视为存在,但难以沟通,陷在这个状态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次级思维过程:语言是文字,是存在的符号系统,易于沟通,但太依赖它,思考可能缺乏生命力,甚至触碰不到真实存在。
10.1.4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把头脑中的判断和知识知识拿掉,先深入了解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我们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了。
10.1.5 问答:臣服什么,又冒犯什么
10.2 预习:臣服的动力
臣服于存在,不是用头脑套用认识。
你什么时候体验过没有批评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状态?
你是我眼神中的疑惑。
也是我眼神中的灵光。
你是万事外物,
但我却像想家一样想你。
——鲁米
10.2.1 迪士尼的策略
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
全然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会像副产品一样自然涌来。
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创造力也因此而生。
10.2.2 你在,我才能流动
你稳定地存在着,会稳定地看见我、回应我的感受和想法,我的感受和想法如水流般,持续地流动着。
内在水流的流动,需要一个外在客体的稳定存在。内在水流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毁灭力的根源。客体稳定的存在,让我们确信,生命力的流动没有带来毁灭和破坏。
依恋、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求,当臣服发生,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物即生命力的流动之上,生命力酣畅流动时,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
10.2.3 内在的批评者
创造力取决于感受流动的空间,包括外在、内在2个空间,二者正相关。
在原生家庭这个原初外在空间,如果感受是被容纳的,就有了创造力基础;如果是被攻击的,就容易顺从,内化一个“内在批评者”,形成超我,压制本我的感觉。
批评就是攻击,切断生命力的水流;听话是在远离自己的感觉,甚至是对生命力之流的攻击和切断。
成年人,如果想让自己恢复创造力,就需要聆听自己的感觉,并试着持续表达、追求它们,让感觉的流动形成持续的存在。找到这种感觉,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什么是做自己。
10.2.4 创造和扩容
内在的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一个外在之物去修炼。外在之物的生死、品质,呼应着内在生命力。
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你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真正达成的成就,去拓宽你的空间,也就是“扩容”。
生命指向成长时,你的一生必然是不断扩容的过程。
人类任何伟大创造物,都会毁灭,归于无常。看着你的外在创造物被毁灭,却没有冲垮你的心灵,你的心灵会变得更坚韧、有力、圆满。
不敢去创造,甚至不敢生出渴望,关键原因是担心被毁灭,担心渴望不能实现。这是为了避免全能自恋挫败后的羞耻感。
有现实成就的人,把一些事做成的人,现实成就撑开了内在空间;
没有什么现实成就的人,内在空间没有被撑开,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才觉得自己有无限大的空间,可一到了现实世界,一受挫就会崩塌。
孩童时期,是心理扩容的最佳时期。因为年龄越小,达成夸张目标所需要的现实资源越少。而成年人扩容的最好方式,是创造你真心想创造的事物,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你的心理容量的最佳方式。
一个人是否发自内心去做事,去爱人,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生命题。
只有遵从了你的自由意志,遵从你的心,并将你的心大胆投射到外部世界,去爱、去恨、去投入、去创造,就算一败涂地,也会有一种难得的充实感。
10.2.5 问答:总感觉不到自己怎么办?
1、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怎么办?
聆听自己微弱的感觉的声音,比如身体、梦。
去注意被你视为严重人格缺点的东西,比如拖延,那正是你自己的声音。给自己一段时间,彻底拖延。
2、使命感从何而来?
终于内心时,使命感自然而来。
3、自我接纳,是“自我”关系上的;在超深度关系中,体验到关系带来的接纳,会更深刻。
4、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互相影响,同时,相对独立。
好的外在空间,会让内在空间的流动变得非常简单而自然,一个残酷的外在空间,会让人倾向于关闭自己。
内在空间的的深入,外在空间也必然会相应发生改变。
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的理性存在,任何一个动力,真正寻求的是被看见,而不是彻底的为所欲为。
10.3 预习:提升你的挫折商
问题:你有没有挫折没有将你击垮,反而让你更强的时刻?
挫折商 = 控制 + 归因 + 延伸 + 2 * 耐力
挫折商低的人,面对挫败时启动的应付机制,用消极方式来逃避挫败感;
挫折商高的人,启动的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10.3.1 控制与归因
1、控制:
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控制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
低挫折商的人,遭遇挫败后,能做到对事不对人,这件事我失败了,但不意味着我人不好。
2、归因:
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认为是外部因素,自己没有责任,要么认为自己不能改善局面,这是一种“归罪”,找出发出敌意的罪人,实施攻击,消灭它;
高挫折商的人相反,不仅主动承担责任,还会安抚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这是归因,找出错误进行改进。
10.3.2 延伸与耐力
1、延伸:
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
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挫折感会延伸到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否定自己的一切,并迁怒他人,制造污染。
高挫折商的人,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影响其他方面,接着去超越挫折。
2、耐力
高挫折商的人,把逆境、及其原因看成暂时,是富有智慧地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乐观主义之上。
低挫折商的人,即使在形势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受不了看起来不利的消息,会过分担忧。
格局:一个人的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有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压力,如果还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本质建立连接的话,那就更难得了。
10.3.3 学习与转化
1、考试方法中,有一个关键原则:站在考官的角度看考试。
2、转化:从挫败到强大,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把它转变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
3、转化的过程中,智慧在自我1层面,是看得见的,但要在自我2这个容器不瓦解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自我2的坚韧度很关键。
10.3.4 加餐:给你的自我腾挪出空间
1、巨大的压力之下,死能量最严重时,自我强大的人,能对抗压力,还有很多的心理空间,意识保持敞开,发现更多可能;自我不够坚韧的人,自我会岌岌可危,心理空间充满死亡焦虑,意识处于狭窄状态,于是现实选择空间也变少了。
2、童年极其孤独,内心极度匮乏爱的人,追逐爱时,只看到眼前一点好处就扑上去,不管背后有什么,遇到危机,也只能处理眼前一两步的问题。
3、提升挫折商的本质,是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
①要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知道此时此刻的事情不能实现,但随着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增大实现的可能性;
②要从整体看问题,对事不对人,知道一部分挫败,不影响其他部分;
③挫败后,不要自我攻击,要安抚自己的羞耻感,然后才能很好地做归因;
④学会寻求人际关系的支持,在挫败的死能量压倒自己时,寻找他人的生能量。
⑤坚韧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得到人际支持的同时,不断化解挫败感,并将其转化成自我力量的过程。
10.3.5 问答: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内聚性自我的形成,建立在“我是好的”这种感觉之上。
当一个人形成内聚性自我后,就可以经受情绪惊涛骇浪般的拍打了。
内聚性自我形成前,像环境的响应器,一个人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而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被认同。
内聚性自我形成后,像环境的报警器,但环境的变化难以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从环境跳出来观察的能力。
人,不是因为习惯被打击而强大,而是因为行程了内聚性自我,才可以经受打击,并可以将死能量,转变成生能量。
10.4 预习:创造与枯竭
创造是生能量,枯竭是死能量。
找不到创造的感觉,是因为在这件事上,失去了话语权,没有呈现真实的自己,抓住真实的外在存在,进而没能构建真实的关系。
想要拥有一个持续创造的人生,先要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调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来充满热情,但最终走向枯竭;或者,本来厌烦,最终充满热情。
让你的智慧保持炽热,
让你的泪水保持闪耀,
那么,
你的的生命就会日新又新。
不要介意像小孩般爱哭。
——鲁米
10.4.1 男人的中年危机
男人的中年危机是指,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作品/事业),如果没“生”,或者这个孩子质量很差,就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
每个人都要直面人生的四个根本命题:死亡、孤独感、自由与责任,以及生命的意义。
对抗死亡的一个重要办法,是影响力。即使死去,对世界还存留着影响力,就意味着他仍然存在着。
——欧文.亚隆
人必须真实地活着,唯有真实,才能碰触到存在。——武志红
真实地按照你的生命感觉活着,就是在创造专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没有这种感觉,顶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工具,而谈不上创造力。
真实地活着,是去爱、去恨、去碰触具有丰富细腻真情实感的你。
有股活力、生命力、能量由你而实现,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再也无法以其他方式存在。世界会失掉它。它有多好或与他人比起来如何,与你无关。保持通道开放才是你的事。
——玛莎.格雷厄姆
10.4.2 疾病的隐喻
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意识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
你最大的创造,是遵从你的心去创造专属于你的人生,如果你彻底背叛这一点,你的身体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不满,甚至罢工。
当你的生命彻底不能由你做主时,你真的很想消极懈怠或者罢工。
10.4.3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有工作能力,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1、表现:
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筋疲力尽,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美-贝弗利.波特)
2、原因:
(1)无助感
丧失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觉得是领导等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丧失工作动力。
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这时候,热情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变成了对自己的攻击,白色生命力变成了黑色。
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
——贝弗利.波特
陷入“习得性无助”,会认为无论怎么做都没有用,干脆什么都不做,这是一种消极自由,是彻底失去权力空间时,对自我的保护。
(2)习惯化
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
但如果因为重复,而不断和一件事建立更深的关系,比如改进工作流程,你会体验到相反的感觉,进而产生心流。
10.4.4 问答:胃部的隐喻
按照自己的意愿进食:做自己的开始。
被逼迫按他们的意愿进食:身体感知为“有毒”,胃部可能出问题。
做自己,根本取决于勇气。
10.4.5 复盘:关于“创造”主题的回顾
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那就是你想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