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如果不考虑经济和子女照顾等因素,只单纯考虑彻底放松单一因素,你会选择高级理疗会馆还是回家休息?
打开家门看到住所内物品收纳状态,你会感觉回家真好还是唉声叹气无奈地接受现状?
从什么时候你的爱人开始早出晚归,直到熄灯才愿意回家?
他有抱怨或者建议过想有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吗?
你是否尝试着去收纳收拾,可没几天又回到糟糕状态,最终习得性无助且怨恨地接受这个事实?
如果你正在经历着而又想改变却苦于无方,那我将《断舍离》中的精髓分享给你,让我们的家重归爱人身心疲惫后首先想到停歇的住所,家才是对于我们的真正意义。
一.收拾的误区-收纳术
断舍离与收纳术最大不同在于两点,
主角,主导收拾工作要考虑的主角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物品。
小贴士
断舍离-“我还要不要用?”✔
收纳术-“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
自我意识,聚焦主动性“选择”,识别物品与我们的关系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小贴士
断舍离-选择,决断-“现在就该与它做个了断”✔
收纳术-回避-“先放在收纳盒里吧”✖
二.断舍离其实就是闸门管理
断闸-克制过度的物质需求,抵御打折贪便宜的欲望,控制物质数量输入
舍闸-对需要舍弃的物品做出选择并执行,作用类似出水闸
“离”是达到平衡的状态
试想入水闸经常无节制打开,而出水闸早已生锈,水质将变得浑浊不堪。就如便秘了,一开始很难受,长期医治无效,慢慢习惯但觉得别扭,久而久之慢性中毒,反应在身体上的表现就是脸色暗沉,起痤疮,口臭等;家的反应方式可能是家庭成员的频繁晚归,情愿出差住酒店而不愿意回家,回到家心情低落不愿意多说话,冲突频繁发生等等。
人有“相”,家也有“相”,而且家的“相”会反应在各个家庭成员的“相”上。
三.断舍离的核心概念-选择
在断和舍两个阶段一定会频繁需要你进行“选择”,遵循两个原则让我们夺回主动权。
时间轴-只选择当下使用舒服合适的物品
小贴士-“这是我当下喜欢,爱惜,并真正会去使用的物品吗?”✔
“我将来也许会用到它” ✖
主角-成为物品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小贴士
“我要不要用?”✔
“它还能不能用?” ✖
四.断舍离实操
当我们开始实操三步前,所有的步骤要围绕以下前提展开:
总量不变原则
在“舍”的环节对于一类物品只留下前三种我们喜欢并且愿意去用的精品,其他的请舍去;在“断”的环节,如果我们一定要添置,家里排行老三的那件东西必须“舍弃”。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物品都是精挑细选留下的。
在家中停滞多年而未被使用的物品,它失去了原本作为物品的价值,会充满哀怨。比拟为生命心态,多年不理会它,它还会不会爱你?房间充斥着不可见的怨念,得不到物尽其用,我们可以选择赠送或者转移到它该去的场所,让它发挥该发挥的作用。
物品是我们自身的投影,你所用之物都会提高你自身品味和自尊水平,在他人眼中你是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人际关系也会逐渐发生微妙改变。
让我们对物品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吧!
第一步-单点突破影响法
根据可控时间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单点突破之“断”。
这个概念可以打破一想到打扫和收拾就是需要一大块时间的魔咒。
你可以花10分钟整理一个装满票据的皮夹,也可以花20分钟整理一个抽屉,30分钟书桌,做到极致,不是把这里的物品移动到其他地方,而是自己作为主角,进行选择性的“舍弃”。
《扫除道》中,作者键山秀三郎打扫瓷砖地板时,会先将其中一块擦到极致干净,这一块作为标杆,其他瓷砖一旦清理得不够彻底,整体上就会显得不和谐。
我们对家的收拾也是一样道理,先别想到一口气用大块时间进行整理,用改善前后照片分享给家人,让其感受到改变之妙。
无论做什么,别人最最不愿意干的事,首先自己要承担起来,这是调动他人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第二步,三分筛选法
整理物品时候,不超过三种分类。
比如餐具分为盘,碗筷,杯子;烹饪区域-电器,水槽周边,燃气灶周边;食材-冰冻类,时鲜类,蔬果类。筛选工作越简单,人越愿意去做。
第三步,751整理法
7-不可见区域,只放7成物品,留出3成通道。
采用传统收纳术后的衣橱放得满满当当,关起来都费劲,更别提打开后那种惨不忍睹的视觉冲击了,这时候你还有收拾的欲望吗?虽然门关着,但是只要一想到,心里就有种别扭的感觉,对我们潜意识里有不健康的心理暗示。
5-可见区域,常见的区域为餐具架,书架等常规区域,只存放5成物品。
1-装饰区域,只存放1成物品。
高级商店中,往往一个展示平台上只存放一件物品,配合灯光效果,显示出其尊贵气质;如果三个LV包挤一起放架子上,会不会有种奥特莱斯的即时感。
按照三步法实施,你会感受到住所正在改变,全家也会因所做工作而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我们常会说现在家里面积小,所以东西不够放,以后换了大房子空间大了就会有改善。理念不发生改变,不打破思维惯性,即使物理空间得到改善,居住环境也不会发生改变。我们追求的是安静祥和,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着眼于当下,完成大于完美,你得先做,改变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其实小家也是可以打造成温馨的居所,一定要等到大房子才会有幸福吗?幸福不是我们当下就需要的东西吗?
逐渐你会发现家庭成员会爱上这样整洁的环境,会自动地去维护,会觉得这样的安排是理所当然的,家变得像家,亲人变得更亲密,你也不用刻意地寻找心灵休憩之所,因为家已经是我们心灵安放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