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习惯养成方法
让习惯的触发条件基于场景而非时间
习惯其实就是一个触发器,满足触发条件时即执行对应的任务。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是这样设置习惯的:
- 每天早上8.30出发跑步
- 每天下午读一小时书
- 每天晚上做5组深蹲
上述的场景的共同点是,都「以时间为触发条件」。缺点在哪里?在于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触发条件不稳定。每完成一个行为, 你都会面临很多选择,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不仅提高了你的触发成本,也间接性地导致了拖延、散漫、以及习惯的崩塌。
举个例子,当你设定「每天下午读一小时书」这个习惯时,你的行为很可能是这样:
下午有好几个小时,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呢?2 点想着还早先逛会儿淘宝,3点想着不急再打会儿游戏,4点想着要不刷会儿微博等到5点再说,一拖拖到5点以后发现时间已经不够一小时了,开始琢磨着要不明天再开始吧,明天一定好好做人……但愿我所描述的场景能引发你的共鸣
那如果把触发条件设置为场景呢?
- 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去跑步
- 下午睡完午觉后就看一小时书
- 晚上洗澡后就做5组深蹲
这是一种「IF-Then」的执行模式,在关键的习惯养成时机上,留给你的只有一个选项,这大大降低了习惯行为的触发成本,也减少了你逃避、拖延的可能性。照此模式尝试,你会发现自己的习惯行为的确更容易坚持下来了。
用旧习惯带动新习惯
这个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让触发条件变得足够稳定,它是在「让习惯的触发条件基于场景」的基础上所延伸出的理论。什么场景适合做「稳定的触发条件」?当然是你现有的习惯。举几个例子:
- 旧场景:早上起床后刷牙;新场景:刷牙的过程听新闻早报音频
- 旧场景:午睡;新场景:午睡后看一小时书
- 旧场景:健身;新场景:在健身前补充适量的碳水
先让触发条件基于场景,再让触发条件足够稳定,这才是正确有效的习惯养成方法,而不是总依赖自制力。用更聪明的触发机制来减少对自制力的依赖,同时更为轻松地养成习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