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提高良知,让心做主,从心生活的过程。
良知是不带批判地看待一切事物,愿意而且有能力感知和欣赏生命中的一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活在当下,以及不断的开发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享有更高的生命力,这个过程称之为致良知。
为什么不能致良知呢?因为我们不信心。
中国人见面,会请问贵姓?这个贵姓的姓不是姓名的姓,而是信,是信用的信,信心的信,中国人是想了解你信什么?
子贡向孔子请问怎么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有信就可以了。
子贡是一个特别会提问的学生,他接着又问他的老师孔子说:如果必须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接着问:如果必不得已,必须要去掉一项,那么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人们没有了信用,那么什么就都不存在了。
作为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兵来抵御外敌的入侵,也可以没有粮食让人们生存下去,而必须要有信,足见中国人对信的重视高度。我们了解了信的重要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信什么呢!
阳明先生有一个弟子眼睛生病了,整天担忧,先生说:你这个真是贵目贱心啊!
我们知道阳明先生的学问又叫心学,心就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弟子认为眼睛很重要而把心给作践了,正好和阳明先生所说的反了过来,本末倒置了。阳明先生指点,说你是叫贵目贱心,那回归本源的做法应该是在心上用功。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仲景为此注释说: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心是身体的君王,而身体是心的大臣,身体的脏腑百骸惟独听从心的命令,而聪明智慧也是由心来主导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致良知不能听从心,心新的主导呢?从心来生活,跟从的从,遵从心的指导来生活呢?原来是因为我们都喜欢随大流。
苏格拉底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一个苹果,请大家集中精力闻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问同学们: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有几个同学说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其他的同学却没有闻到。
苏格拉底再次请大家务必集中精力,仔细闻空气中的味道。然后他问:大家都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闻到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原来我们很喜欢随大流。
1998年香港廉政公署,公开招募首席调查主任,蔡双雄参加了考试,最后一道题是:李世民为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二十分的分值,这道题答不出来就意味着没有了机会。
蔡双雄绞尽脑汁,也没有一点答案。最后他在试卷上写下:我想不起他采取过什么措施,我不会回答。
两周以后,公布结果只有蔡双雄入选。这道题测试的就是,应试者的诚信和跟从心的定见。
阳明先生和他的弟子萧惠在一段对话中,揭示了从心生活向内求奥秘。
先生说:你啊!每时每刻都在向外驰求,为了名为了利,而这些都是躯壳外面的物事。这些都是认贼作子的举动。
为什么不能致良知呢?因为不信心,那么如何致良知呢?那就是信心,从心生活,跟随心往前走。
去不带批判地看待一切事物,愿意而且有能力感知和欣赏生命中的一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活在当下,以及不断的开发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享有更高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