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与社群经济: “返祖” ,回归
最早期的BBS简单高效,形成区域、兴趣、组织等社群的早期模型,社群中意见领袖的诞生来自于互动交流中的发帖跟帖,由于BBS模式的线性互动机制和过滤机制,用户的活跃度逐步下降,同时,也出现盈利模式的困境。微博等出现,单向、双向的可选择关注模式让社会精英阶层全面进入社交网络,自此,中国的社交网络更接近于现实中的人群结构分层和信息流动机制。
吴晓波先生的社群理解
从吴晓波先生之前一篇“我所理解的社群经济”中提到,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以价值观为驱动力的社群,是去中心化和自组织化的。
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抵抗连接者的霸权,不是再建一个同质的连接平台,而是由内容出发,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拥有价值观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说,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变成过去时。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速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社群经济启示录摘要
一个好的社群,必然是抓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关系,人性都有基本层面和高级层面。
小米的粉丝社群模式,本质上是让用户感受到了服务。社群的定位为屌丝用户,而且用户都是很被动的被小米的宣传和服务所影响的。(问题来了,当你的参与感和优越感的门槛太低,我们农村人都会玩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会出问题,因为屌丝从来没有忠诚度可言)
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让用户尝试着去思考。社群定位白领用户,这一点就注定了用户基本上是主动参与其中的。在学习知识方面参与感的打造,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依然是人性的优越感的打造。以占领用户的心智为基础的,因此更具备忠诚性。
《创业家》黑马社群模式:让用户之间深度合作。社群定位是精英用户,都是创业者,从圈子到信仰基本上都是非常相似的,因此黑马社群的用户都是自发的发起和参与社群的活动的,这点要比罗辑思维社群更具有主人翁的精神。
社群经济(未理解)
社群经济是人本回归,是现代工业社区的重构和再组织,让技术、数据、管理等硬邦邦的词语为人服务,社群经济下已经衍生出的分享经济(airbnb、uber等)、粉丝经济(小米、roseonly等)、C2B(团购、众筹等)已经让我们尖叫,随着创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社群经济会是主流经济形态。
极致的产品+用心的宣传
不玩粉丝经济,只挑对的人
社群的价值在于运营:小,只做点,不再试图做线和面/通过连接形成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