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正式接触“价值”这个概念,是在高中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本里。马克思告诉我们,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比如,一支铅笔,凝结了2个单位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一把锄头,凝结200个单位无差别人类劳动,你关注或者不关注,都没关系,价值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以前觉得经济学离自己很远,也没有深究这些概念,所以也深信不疑。
前几年去从化爬山,满山红艳艳熟透的柿子,树上的、地上的,香甜可口,随便摘随便捡,不要钱。农民说,今年大丰收,买不起钱,没人要了。这不是一样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吗?怎么就没有人要了?价值被狗叼走了吗?我陷入深思,也开始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史悠远,文化厚重,每一滴水和每一粒沙,都值得我们热爱和珍重,但重农主义的意识,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也禁锢了我们思想,遮蔽了我们的视野。
一、钻石与水悖论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滥觞,亚当斯密提到了这个悖论:水非常有用,但在市场上价格很低;钻石几乎没什么用,但在市场上价格很高。为什么?亚当斯密把物品的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认为交换价值由劳动决定,获得钻石和水的劳动不同,决定了它们价值的不同。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和生产要素(劳动)相关,并不考虑需求端(消费者)的因素。这显然和我们生活的真实体验不一致啊!供需关系严重影响我们对物品的价值评价!我想起了那满山红艳艳的柿子…
二、一般均衡理论
受数学发展的影响,古堡、瓦尔拉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等经济学家筚路蓝缕、前仆后续,从供给和需求建模,用数学公式推导和表达,去解释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和真实世界价格情形的冲突,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他们影响深远,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派生出很多经济学流派,洛桑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比较依赖数学,常常为了追求模型和公式的完美表达作了太多的前提假设,我甚至对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都充满质疑,自然很难完全信服“一般均衡理论”的学说。
三、主观价值论
直到接触到卡尔门格尔的边际效用理论——“产品和服务本身并没有固定价值,由于个人对它们的需求才有价值存在”。靠!和我从小所学习的不一样啊。价值这玩意,原来是我认为它有才有,我认为它值多少就是多少。从主观价值理论出发又可以很容易得出互惠交易的理论。原来,交易产生价值。交易越多,价值就越多,当交易到尽头的时候,就是价值最大化,就是帕累托最优。
正是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任何力量的干预都会扭曲市场,破坏价值最大化,由此,我联想起房市、股市、汇率、利率、货币……无处不在的zf干预的看不见的手,也就造成无处不在的价格扭曲、乱象……靠!和我从小所学习的不一样啊!三观尽毁,推倒出来。
很庆幸,愚钝如我,能借到前辈们的眼睛看到更真实的世界,能摸着前辈们的脚印继续前行,四十还不到呢,快不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