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离校后的第一个七夕佳节逢期而至,与此伴随的还是我发小见面的日子。三年前,我们因为在同一个同一路口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逐渐褪出了各自的视野。但如今得到他即将要结婚的消息,内心不免要有些感触。七夕佳节,独孤一人,无疑更增加了些我的个人感伤与落魄。终于内心里,再也做不到了往常在校时的淡定。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啊,转眼间我也当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当我静下心来,想写下自己所希望的另一半的的样子时。一方面自己脑海里确确实实的出现了一大堆的形容词与修饰语,另一方面内心又特别抗拒写下这些字眼,感觉太假,不像是自己想出来的。经过了好一阵子的挣扎,我才反应了过来,意识到自己还真的从未深思熟虑过自己另一半的样子。以至于有了如今现在,辞穷的尴尬。尽管,在学校里经常和室友们拉妹子,谈女神。换句话说,妹子那个大男人不想啊,可关键是真的想好了那个妹子就是你终生认定的那个她了吗? 我想自己的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对于脑子里的那个她的形象很模糊。更多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是这样想的 她长相不能太差吧
个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无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学历不能太差吧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给自己理想中另一半的笼统要求,并且再问下去一定卡壳。
的确看起来,貌似这些都是一般般的要求。以前的我也实在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当然也大概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但笑来老师一番账算下来却是 这类想法的人活该被剩下。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剩男剩女就是这样剩下的。
确实各个都是一般般的要求,都没要求最好,只要求1/3以上,可咋就是找不着呢?其实呢,有这类想法的人压根都没想到这是个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每个要求都只剩下1/3的选择,一番筛选下来最终只剩下1/81。而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期间,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数不超过邓巴数字 150人,于是抱有这类想法的人恁不好得活上四辈子才有可能遇到,这还不算对方还在跳。如此小的概率命题,这些人的感情史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我猜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一生要谈上三四个对象才找到归属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最后一个比第一个更好或者是合适,而是一次次的失败经历让他们不断的认清并接受了现实,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剔除筛选出了自己的标准,最后的要求也许就是对方只要满足这一条重要标准就ok了。这样一个过程即是一步步的向现实的妥协之路,又是成长之路。难道成长本身就是一步步的妥协么???
我深谙 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肯也不大可能会改变自己想法的。就像现在的我,那几个条件,让我去掉那个,我都心有不舍的。尽管我深知 那几个条件筛选下来 我能够遇到情况的概率之小,但依旧幻想那万分之一的概率。青春年华千余日,真的有必要花费让分手的情绪占那么久的代价,最终才能买到那样一份体悟么。
在学校时,当自己周围的同学都成双成对时,我不心动的理由是,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到大学后就会遇到更好的。于是一直以来,刻意找对象似乎就成了我大学的目标。但一路走过来,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其实也是那世人皆知的秘密,我的描述是这样的,就是 我能找到一个多好的对象其实取决于我自己有多好。其实就是所谓的你不优秀,就没有优秀的社交,很何况是找老婆这事呢!
很是期待那个怦然心动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