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出租车,我就想试探着跟司机师傅聊天。这大概算不上什么怪癖,只能说明我是话唠而已。我眼里的上海司机师傅大概可以分成两类:老司机和新司机。
新司机的身份背景实在难以确认,既有上海人,也有外地人。来上海的外地人非常多,我遇到的外地司机师傅有八成是中原地区的。如果是外地人,作为同样是外地人的我,就要调整思路,做好说皖北方言的准备。中原地区的方言毕竟十分相似,用皖北方言说话,互相都能听得懂。不管来自何地,新司机对道路的熟悉程度都相对较低,因此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开车上。你不说话,满车都是长时间的沉默;你找话茬,长时间的沉默变成短时间的尴尬。
老司机几乎都是本地人。上海的司机师傅开车久了,就把街道弄堂记清楚了。典型老司机开的出租车,几乎不会在车前放置手机,对叫车软件似乎提不起多大兴趣。也有司机师傅赶潮流,使用叫车软件,但是比例大概不高。老司机话也不多,可如果你抛出一个话题,司机师傅就乐于答话,而且可以畅快地说一路。
我跟他们聊过很多话题,比如,上海房价大涨,本地人是不是都赚翻了。这实在是个万能问题,每次我都能听到很多趣闻。有位师傅说,他有一朋友,当时朋友这家遇到了拆迁的事儿。这位朋友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别人赔他一笔钱;二是赔他三套房。说到这里,师傅就笑了,他说这朋友最终选择了赔一笔钱。那笔钱大概有七八百万,想想还是很多的。但是,现在那三套房每一套都能卖七八百万。
这样的趣闻多得很。有时候,不聊别人,不聊房子,聊我的事儿。
- 小伙子你是什么专业的,司机师傅问。
- 学外语的。
- 学哪门语言啊。
- 我学英语的。(只说这句话,我心虚,学英语的人太多了,赶紧补充)我还学法语。
- 学法语好,法国人浪漫。
- 是。
- 法语几级了啊?
- 法语是我二外,我主修英语。(几乎每次都如此尴尬)
- 英语几级了啊?
- 英语八级了。
- 八级是高还是低啊。
- 高。英语专业有四级八级,非英语专业是四级六级。
- 那你不错,八级。
后来再介绍自己时,我就不自掘坟墓了,改变了一下聊天套路。
- 我是英语专业的,专门学翻译。(言下之意是很多人学英语,但不够专业)
- 你是外国语学院的?
- 是,不过现在名字换成“上海外国语大学”了。
- 那你们以后都去当翻译官了吧。
- 我们不当官。
- 都去给领导人当翻译了吧。
- 有人去了。
- 你们同传真厉害,听说一小时挣几万块钱。
- 师傅,您说的是口译,我是笔译的。同传能不能挣那么多,我也不知道。
我也遇到过了解“行情”的老司机。
- 小伙子,你是英语专业的啊?专四专八一定都考过了吧?
- 考了的。
- 上次我遇到一个乘客,他说他是英语专业的,我就问他考过了没有。他说考过了,我就打开收音机,让他听英语广播。他竟然听不懂。
- 那他听力水平可能不好。
- 我都听得懂,我还看报纸,最近的大选我都知道。(司机师傅随手打开收音机)你可听得懂伐?
- 讲选举结果的。
- 你看看,你就是专业的,那个人不专业。
- 师傅,您学过英语?
- 没有,我不懂英语,但是我喜欢听英语广播。
……
上面说的都是真事儿。正因为听多了这些事,我才发现所谓语言证书的重要性。所谓证书,就是一种凭证,就像是门禁卡、通行证。我们来到一片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展开交流前,先得亮出证书,告诉我是属于哪一个集体哪一个组织的,由此就能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把“我”与社会区分开来,把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区分开来。
证书在外部世界发挥的作用,要强过在内部世界发挥的作用。如果要是跟一不了解语言学习的人说起证书的事,甭管是四六级四八级,还是二三级,只要说出来,都能唬住一些人。外部世界对语言学习者的看法,常常用证书来衡量。
但是如果你遇到了语言领域的行家里手,你说你过了几级考试,是优秀还是良好,那就是自讨没趣了。行家不看证明,只看你的能力高不高,态度端不端正,人品行不行。至于证书,有时一笑而过。不幸的情况下,证书反倒会成为谈天时的笑料。“你考了专八,还是优秀?哈哈!”
语言证书之所以让各类人群有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源于语言证书自身的矛盾。无论是专业四级、八级(据说又要有专九了),还是 CATTI 口笔译等级考试,说到底,都是为了把一群人分成若干份,按照公开订立的标准,不同水平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待遇。如果反应在就业问题上,证书可以给拥有更高级别证书的人带来就业优势。有了证书,就有了饭碗。
如果语言类证书确实能够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证书的存在确实有其合理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语言等级考试实在很难全面衡量一个人的外语水平,给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分等级,是很危险的事情。四八级的客观题让英语学习者疲于记忆,CATTI 的考试从来看不到评分过程,主观性很强。就业时,语言证书能发挥多大作用,这又要另说了。一家翻译公司如果不以试译的方式招纳译员,而要看翻译证书,那这家翻译公司可能并不专业靠谱;一家外企如果看证书,不看面试,这又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语言证书,可以说约等于鸡肋。
在上外、北外这样的学校,如果你专四专八没有过,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为情。但是,如果你过了专四专八,大家也不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运气好点的,如果你专八优秀,大家也顶多说一句“牛逼”。再把专八往天上吹,估计牛皮掉下来的话,就没人能接得住了。我还在英语学院读书时,我和我的同学们甚至有点反感这类语言考试。当然,这其中有偷懒的成分在,谁也不想花时间复习考试嘛;但是,无论如何也得说明,我们不愿意考试,是因为觉得这种考试是对我们的一种“侮辱”。
泡在英美文学里的英语学习者,对这种形而下的考试的确是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有,老师也有。本来还在讲莎士比亚、弥尔顿的老师,也免不了要开专四专八应考课,帮助自己的学生对付考试。这种适应环境的变色龙式做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大家也因此习惯了。毕竟,文学陶冶人,工作养活人,而要找工作,多考一些证书也许是有用的,至少没有坏处。
抵触,是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所不喜欢事物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才是接受、妥协。药苦不想喝,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于是喝掉了。可是,考级考证不是英语学习者的良药,更多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好比你大老远去了园区,本来以为不要门票钱呢,临进门了,才发现购票入园。既定事实长久了,我们就以为这是真真切切的事儿,不可能再有变化了。毕竟,质疑事情的成本,要远高于尝试否定一件事情的成本。而我们都是精明的人,不可能不懂其中的利害。
事情坏就坏在很多人接受了既定事实,考级考证成了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也许仍旧有人不太在意这些证书考试,但不了解情况的初学者,从外朝里看的英语爱好者,却事先接受认可了语言证书的功用,以为没证就是没水平,有证就是有底气了。从本质上讲,这与我搭讪的司机师傅的思路一致:了解一个人专业水平的最佳方式,就是看证书。你告诉我,我告诉你,这就是社会风气的形成过程。你再怎么否定证书的合理性,它总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也许证书考试的本初设计目的是好的,但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么好。对此事的讨论其实可以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讨论。考级考证,与高考中考的筛选机制其实并没有很大差别。如果抱怨证书考试,那么可能你本来就对教育机制存在质疑。我们中国的英语教育体制是不成熟的,这一点估计没有谁会不同意。中学教育不必多说了,普通学校的英语学习总能招致一系列的批评。大学英语教育也不必多说了,社交平台的讨论常常泛滥开来,让人难提信心。
所以,说到这里,考级考证本身只是国内英语教育的一种奇怪形式而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用不着嗤之以鼻,也不必讶异,因为我们的英语教育和评判标准一直是以这种方式延续下来的。也不必怒发冲冠,毕竟这么远的英语学习之路,我们都走过来了。
我的观点到底还是折中了。折中的观点最不会引起争议,扮演老好人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但到底该怎么看待考级考证这件事?到底还回不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而且我得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考级考证从来不是英语学习者的重中之重,对于不少真正用心学习的人来说,这些考试其实只是顺便而为的事情而已。换言之,你如果想不被这种事情困扰,你就得默默提升自己,以求不经意间“达标”。如果你不满意一种既已设立的标准,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不要在考级考证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再怎么质疑考试内容,我们都得相信,如果你的能力真的够用了,考试不过是带着镣铐跳舞而已。
如果你已经通过了各种考试,现在仍然安然无恙,知道了语言学习更关乎能力提升而非做对几道题目,那我恭喜你,你走了一路很不容易。
如果你正在为这类考试发愁,甚至紧张到不能自已,希望你能把眼光放长远,更加关注学习本身,而非一纸证书。
如果你已为人师,亦或是相关证书考试培训的从业者,你得分享你的心得,告诉你的学生什么是长久的,什么是短暂的。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你可能得真正考虑下如何更好地衡量英语学习者水平,改善国内英语大环境了。
关于作者 | 胡学长,误入培训业的文学爱好者,上外英语学院文学学士,上外高翻学院翻译硕士。
致读者 | 如果本文对于你些许帮助,欢迎点赞/打赏/转发。你的认同对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