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人伊能静有一次在微博里写道,儿子小王子想在夏校的主课外,再选一课。但他多选的那一课,在她看来没有意义,所以她一直跟他说学那个没有用。
但儿子没有接受她的意见,坚持要选,还反问她,是不是不按她说的,他就不对了?
伊能静当时还觉得很委屈,认为自己作为母亲是过来人,是为了他好。
儿子解释说,你想的是你知道的,然后你用你知道的想像我,但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所以我要选这堂课。
后来一位老师也告诉伊能静,当你用仅仅知道的那一点点去评价一件事时,那正是证明你对这种可能性的无知。问题是别人已经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但你永远只有一种,因为只要不是你的那种,你就不相信、大肆批判,你把自己完全活小了。
生活里,我们好像也是如此,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以一种过来的人姿态居高临下地告诉别人:如果你不听我的,你一定会吃亏或后悔。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要经历的东西,通往罗马的道路也不只是你成功的那一条,纵使失败,别人并不见得一定会后悔。
2
我刚做家教的时候,负责辅导好几个三年级小朋友的作业。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最让我抓狂,因为相比其他小朋友,他的练习总是出现大片大片的空白,要不就是问一题写一题,而那些问题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问。
连续几题后,我有些不耐烦了,以为他没有认真思考,就拉下脸说必须一次性做完才能问,不准空着。
小孩子乖乖回到座位,十分钟后,再次委屈巴巴地过来找我:“姐姐,我真的不会。”
“这么简单,你没学过吗?”空白依然很多,我有些生气。
“没有,老师还没讲到这一章。”他怯怯地摇摇头。
“其他同学都学过了,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吗?”我依然不相信地问。
“不是,我和他们不是一个学校的。”小男孩认真地解释。
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只不过因为其他孩子都没什么问题,我就以为大家都学过,都会做,只是他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讲而已。
瞬时间,我很羞愧,因为我莫名其妙的理所当然,我给男孩道了歉,然后开始给他讲了他不会的题。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太过武断,对他强加了想像,理所当然地大部分同学都会做,就是全都学过,而那些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题目每个人都应该会做。
但我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不是流水线上一成不变的模具。
曾经的我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现在才会觉得那些题目简单。而他们,只是初学者而已。我不是他们,又怎么能体会那些在我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已是压轴难题。
3
但是你根本无法要求陌生人别这么强加自己的想像在你身上,因为你会发现,从你父母到你的老师到你的工作同仁,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
表姐是学美术的,刚毕业的时候,家里人都希望她去考公务员或者做老师,在他们看来,那是最适合女孩的工作。
但不安分的表姐拒绝了,表姐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她喜欢烘焙,上大学时还学过一段时间。
但家人极力反对,说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甚至搬出了曾经有个远方亲戚也开过蛋糕店,但最后倒闭了的例子来试图让表姐死心。
但表姐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家人也因此闹得有些不开心。
她厚着脸皮向家人借了钱,租了个小铺面,开始做蛋糕、饼干之类的甜点。
因为学过美术,对色彩、搭配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表姐可以根据客人要求在蛋糕上画画,因此蛋糕不仅好吃,而且颜值很高。
刚开始客源是不稳定的,表姐只能接到朋友的单,但也正是这样,蛋糕可以在朋友圈转发,慢慢地表姐的店有了人气。
后来,店里的生意好了起来,表姐又周末开了亲子烘焙班。父母可以带孩子一起学烘焙,寓教于乐。
现在,表姐的生意非常火爆,原来极力反对的家人都对她刮目相看,再也没有人让她去考公务员。
4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要走过的路还要多。”这是年长者经常用来教训骄傲的年轻人的逆耳忠言。
但其实,盐吃得多只是代表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会更早,桥走得多也许只是路绕远了而已。
世界这么大,自己的成功并不是唯一的通关秘密。
你再与别人感同身受,也不过是你自己的想法而已。对于经历过的,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经验,没有经历过的,最好不要妄自揣测。
这世上很难有绝对的对错,就像哲学上说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衡量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面对差异,试图质疑,请先在心里默默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你,所以我不会轻易地去评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