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称号,更是有国花牡丹的美誉。
牡丹因其花期短,植株娇贵,对种植土地要求比较高,所以不太适宜大量种植,因其稀缺性,赢得大家的喜欢。
所以也就不少文人雅士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歌颂牡丹,如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便是用牡丹的富贵丰腴来形容杨贵妃的独特之处;而刘禹锡的诗词里更是将牡丹予以高度的评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从古代历史地理地图上来看,从唐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到东边的洛阳,再往东面的菏泽,便是牡丹的主要分布区,当然我们也会在苏州园林或者北京的圆明园中看到牡丹的影子,可规模并不是很大,由此可见牡丹被当作一些城市的主要旅游产品,也是因为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居上了。
相比洛阳和西安,我的家乡菏泽,在人文景观上稍逊一筹,因而在每年四月份,牡丹花开的时候,专注于做牡丹旅游产品的力度会稍显大一些,毕竟别的地方有更为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或者民风民俗,不说别的,就说洛阳和西安,都是多朝古都,再加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比较多,开发旅游本身就比菏泽更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现在老百姓手里有钱,看重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性,去西安,去洛阳都可以很好的在看牡丹的同时,看到更多的古代建筑,发掘更多的古代故事,体验不同的民俗等等,而菏泽,据我这个本地人来讲,看的,是牡丹,吃的有土特产,铁棍山药,牡丹衍生品如牡丹油,牡丹美容产品等等,但是最近因为“牡丹”这个介质,把菏泽这座平凡的城市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当然,是陪伴者的身份,另一个城市是西安,主角是洛阳。
事情的来由是在每年一度的牡丹花即将绽放之际,各地都是整装待发,但是洛阳一民营企业庄园内,为了达到旅游效果,采用塑料花放在还没有绽放的牡丹花株旁,旅游者买门票来看牡丹没想到却看到的是假花,像所有打抱不平的人一样,拍照上传网络,没想到一个个体时间发酵成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可能连当事人都不会相信诸多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公众号或者官微宣扬着这个事件,把一个公司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对洛阳这座城的进攻。
作为洛阳的老百姓自然不会因此罢休:看牡丹没找对地方你怨谁?牡丹没到花期你来看牡丹,放点塑料花是为了强化效果有错吗?你们西安,菏泽不要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或许是有些地方网友在发言的时候语言过激,导致了一场口水仗的发生。我回答了一个问题,题目叫做:
洛阳牡丹造假后,你还会来洛阳吗?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然要去,我要是看牡丹,在我的家门口就可以看,我是菏泽的,不打架,就来说句话,因为花菏泽有,但是菏泽没有白马寺,菏泽没有龙门石窟,这些都是值得看的啊。
不过如果但看花,我还是在家门口看吧来,菏泽牡丹近些年综合开发的很好,而且都是实打实的真花,晨雾缭绕中雍容华贵的花朵若隐若现,真的很美的。
洛阳和菏泽挨着很近,近些年来因为牡丹产业做旅游,两地存在着很严重的竞争关系,菏泽的口号是"菏泽牡丹甲天下",已经有很多年了,趁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东风,再加上菏泽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在牡丹旅游发展中逐渐的拔得头筹,把洛阳牡丹的风头抢了去。
话说回来,如果正本清源,洛阳牡丹算是很厉害的源头了,唐代的洛阳作为东都,素有千年帝都的美誉,所以使得洛阳的牡丹很是知名,而且洛阳又是历史名城,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城市,都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开发旅游本更具有优势,但现在个别景区却用假牡丹来糊弄游客,真的是害人害己啊,严重影响了洛阳的城市形象,对于该类现象,相关部门真的应该严把关,严审核,毕竟一个城市的形象树立不易,需要多少年才可以,但是要破坏确是很容易的事儿,不然游客对洛阳的印象也会减分了。
一个城市的形象,其实着种树一个道理,十年树木,一朝砍伐,就功亏一篑了。近些年因为一些旅游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毁掉一个城市或者地方形象的例子大有存在:比如时间比较靠近的“雪乡”事件,你说它是一个地方的整体行为吗?不是,它是个别商户的行为,结果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再不去东北,倒逼着黑龙江各行业发动力量重塑黑龙江形象,就连我最喜欢的作家,迟子建在今年的两会采访中也呼吁说:雪乡宰客事件是个体事件,不影响大家来黑龙江旅游,目前各行业加强监督监管,旅游环境大大改善,黑龙江真的很美,欢迎来到我的家乡。
迟子建是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人,我相信每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都不愿看到别人对自己家乡的诟病,但是城市形象一旦破环了,恢复起来就真的很难了。
网络之下,没有秘密,如果一个地方的形象在网络世界斯文扫地,我想可能会很惨。
希望此次的涉事城市能够多加反思,认真规范旅游市场,规范店家行为,毕竟旅游是一种比较长效的投资方式,也是树立一座城市形象的最佳方式,无事常思己过,多多的改进服务,改善基础设施,塑造美名远扬,还怕旅游者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