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到了这本书最后一个部分,德国古典哲学,只讨论一个人,康德。
康德生在18世纪的德国,那时候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只有一点儿农业,和英国一比,真是有点儿穷。
但在文化上德国一点儿也不落后,音乐上有贝多芬、文学上有席勒和歌德、哲学上有康德和黑格尔。
德国人严谨刻板的特点,在康德身上展露无遗,他的人生,甚至能用乏味来形容。除了一次短暂的旅行,康德没离开过家乡,没有结婚生子。
他生活得极有规律,起床、学习、午餐、散步、读书、写作、睡觉,这些活动都有准确的时间表。
例如,下午三点半是他的散步时间,邻居一看见他从屋里出来,就知道三点半了。
康德的生活尽管简洁,他的哲学却以晦涩难懂著称。
57岁,康德写成《纯粹理性批判》,给当时的哲学界带来一场震天动地的革命。
他厉害在哪儿呢?以往的哲学,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一直到近代,可以说两千年的哲学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世界是什么?我们该怎么认识世界?
虽然观点和主张各不相同,但林林总总的哲学家都遵循一个套路,那就是先有客观实在,然后去寻找它背后的本质规律。
也就是说,主体是要去符合客体的,跟着客体走。
有时候,他们像在玩儿一种复杂的智力游戏,通过缜密的论证得出一个观点,享受文字游戏带来的快感。
但是康德来了,他来革命了。康德说,我们认识世界,为什么非要主体符合客体,反过来不行吗,客体符合主体。
这个转变很了不起,打开了全新的哲学世界。
在那之前,上帝是西方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味着绝对真理。
尼采后来说“上帝死了”。康德在他之前就定下了调子:反传统,不把哲学当学问,而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
康德也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学校墙上:世上有两样东西,我思考得越久,越是对它们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在康德之后,另一个德国人黑格尔站在了古典哲学的巅峰。
再往后,哲学走向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时期,叔本华、尼采、萨特、加缪、福柯,还有好大一帮人带着他们的观点过来。
他们更现代,写小说、排戏剧,甚至进行社会活动,把哲学主张浸透到生活里。
从泰勒斯到康德,哲学家们其实没有高下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只是对世界的解释不同,对生活的总结不一样。
还有,这世界也许不需要太多的哲学家,不需要每一个人精通哲学。
但我们应该知道,东西方有哪些思想家,穷尽一生去思考,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就像公理与正义、自由与道德、个人与社会。
每一个日常生活当中的理所应当,背后都可能耗费了几代哲学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