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不能自我满足,借助些外物也并非不可。
01.
之前的我讨厌历史,以至于讨厌一系列历史周边的事物。就这样纪录片进了我的黑名单。
潜意识里告诉我这些东西是枯燥的、乏味的、无意义的。说来也巧,偶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莫言的,来源于一部人文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被文章中那些淳朴的东西触动了,就翻出来看了看。从中第一次认识了雪乡作家迟子建,期盼着去到那个最北邮局;第一次认识了刘震云,看了他写的小林和他老婆的一地鸡毛的故事......印象中还有好几位,但只记得感觉了,那些来自文学和文艺的糅合。
看到莫言老家那个小房子,以及村子里那些普通的乡民。
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原来纪录片是这样子的。记录生活,记录过去现在,记录真实的万千世界,记录形形色色的人。
在这里强烈推荐一下《人生第一次》,这个纪录片从出生、上学、上班、结婚直到死亡以人的自然规律为时间线。将人的一生囊括在在短短的几集中。
第一集的出生让我真切意识到了妊娠的不易,所有人的到来都是一场劫难,伴随着第一声的啼哭,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以及寄予了多少期盼。
看这些不带剧本的视频,让我踏实以及心安。
原先的枯燥、乏味、无意义转变成有温度、有价值。
02.
天气预报上的小太阳会让我得到满足。
我不喜欢阴雨连绵的雨天,昏暗的天气会让我压抑,整个人的情绪也会低沉一些。
看到阳光,似乎就能刺激我产生多巴胺。寝室在一楼,而且还是背阳,阳光之于我们就是奢侈物品。
经过长长的廊道走进宿舍,我偶尔会吐槽:又到了鼹鼠的地洞。
室友一脸问号。
“就是《拇指姑娘》里那个鼹鼠的地洞。”
后来“鼹鼠的地洞”成了心照不宣的表达。
靠海,潮湿。
晒被子都要靠抢的,如果不早点去晒,哪还有空余的位置。足以见得对这份温暖的渴望。
有一次,同室友抱着热乎的被子在各自铺床。
我:我似乎都能闻到阳光的味道。
室友:据说这些都是螨虫尸体的味道。
整个人就像被雷击了一样,但晒被子依旧乐此不疲。
因为阳光和灯光是不一样的,闭上眼睛,阳光穿过皮肤,流淌进血液里,全身都是麻酥酥的感觉。要放松,心无杂念,尽全力去感受阳光的抚摸。
这是一个北方小学生告诉我的。
喜欢阳光洒在身上,一片亮堂堂的感觉。就像是在充电在积蓄力量。
03.
五音不全,但是不妨碍我听歌。音乐同样是我的一个补给地。
说不好听歌到底是在听什么。听旋律,但是我连谱都读不懂;听歌词,有些词含糊不清,一个字听不清。
想了一下,可能就是听这种感觉。玄乎一点就是和作词人作曲人歌者产生的频率共振、精神共鸣。
04.
去消费去做事。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可能有些奇怪,也有些极端,甚至有些病态。
但是消费的时候,你确实能得到一些短时间的满足,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可以被掌控住的。就像实现鲜花自由,估计没有几个人不会被这些柔软打动吧。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要是一个人还能看到生活中的细小处,就没有什么事情能伤害的了他。
去做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兼职。你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情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当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你可以适当借助一些外物。
比如说你去兼职,你的这部分时间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被这些工资衡量的;你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学习,你的笔记和作业都是你做了的证明。
不管效率如何,起码你的这段时间是有具体的东西来填补的。最怕时间在不经意间消失,做过的事情都可以成为一种能量,并支撑着你走下去。因为你知道自己曾经做到过,自己可以的。
05.
跑步。
说来也奇怪,我之前讨厌的东西都慢慢成为救助我的东西。
最近学校开启了阳光长跑项目,几乎没有在晚上去过操场。但是我承认,在不开心烦闷时,去跑几圈还是管用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被别人一次次超越也在一次次超越别人,可能多次都会遇到同一个人。看似是一圈一圈的轮回,其实也是不同的时空。
跑步让你身体累,就没有那么多心思去想别的事情了,同时还能助眠。所以真是一个好办法。
06.
最后的源动力就是“写字”了。这是我坚持了最久的一件看似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
起初隔三差五地自我怀疑,现在反而淡定了很多,写吧写吧,开心就行了,哪有那么多意义可言。
还记得很久之前和一个自媒体达人聊天,他多次强调,小心翼翼地说希望自己的话不会打击到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
如果我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自然容易破碎,可惜不是,所以哪有那么轻易就放弃和结束。
以上我只提到了和他人没有联系的方式,都是可以自我满足的。因为我觉得自我满足以及自我治愈将是我们一辈子的课题。
之所以称为源动力,是因为它们是可再生的,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开而散失了这种力量或者缺失了这一部分的情感。
希望自己能有越来越多这种自产的能量,如果足够富足,也可以考虑分一点给你。
写于 | 2021426 星期一 15:19
文|墨乐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