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新区从北屯南迁来的楼房大多皆是50岁以上的老人,从前在北屯家中的子女年龄20岁往上的,多到城市谋生去了,一些朝南走,一些朝北,但也不落窝,很少守在这偏远的城边区。有先前出来从商多年条件好的,早在市中买了房,索性将此房子转给租客, 只需半年一年露一次面即可。我那时在市小学教书,又是从县城刚调至s市,工资尚薄,也未住校区,一切人际阅历皆需从新开始。听说新区租金相比市中价钱要低上两倍不止,也是单图便宜,只消配一台自行车即能省下两倍的价钱,除了我稍微辛苦,怎么算都还好。

于是和事先通过广告联络的房东见面,签好半年的租房合同,见是一楼,房后还能分到一块地,虽面积不大,还圈在围墙内,但如供一楼住户施肥种菜饱腹倒也足够。

房东说,我这一楼,中间户是对中年夫妻,对门是个孤寡老人,从未见过有子女来看望,七十多岁仍靠拾荒为生。

我一时酸楚,自小被祖母带大,对老人总有特别的亲切之感。

待房东走后,正值夏夜户外天色刚刚放暗,听隔壁单元楼下几户老人似聚在一起聊些清凉话,想这回迁房区真有些从前在乡村的气氛,人与人总也不太冷漠,左邻右舍能说上话,楼上楼下能说上话,恨不能出去走上一整圈亲戚朋友认了一大遍。虽然陌生,此时倒也觉得亲近起来了。

我将外门大敞开着,整理好行李,生活物品等。教案尚不须做,明日等与主任班任交接好才能正式入岗。我走出房门,与我这户对比来看的差距:我的门上快贴满了各类广告,搬家卖房,办证件,还有不合乎情理的。而对面老人的门上,中间一张大红福字,笔峰刚劲,看是为手写书法, 虽只一字便能看出磅礴之势,大门两侧正好一副对联,左为:千封江月寒霜未尽,右为:万里山河驻振匡邦;横批为:国开盛世。

和普通春联大不相同,闲时我也能写上几纸书法,虽艺不精,好坏一落笔即能瞧出一二,行书草书隶书古今大家,早在脑里按部就班。我见此书竟有柳公权笔墨之力,稳而不燥,一脉平和又不妨大气,就如人心有磅礴呼之欲出却仍笑面不惊隐似春风。

一时就让我来了兴致,我站立许久,本来打算敲门与老人打个招呼,可又一想,虽不足7点,但多数老人都习惯早睡,还是不做打搅罢,于是匆匆回房便也休息了。

第二天一早我刚一推开房门,见那隔壁老人也正开门准备出去,我们迎头打个照面,他带着一顶深蓝色工农帽,穿着一套黑蓝色粗布衣裳。我是个眼神极其细致的人,因此就连袖口磨坏的毛边儿及未坏将坏磨到发亮;呈蓝黑色的部分也看得一清二楚。但衣裳却十分整洁,老人脚上的一双皮鞋也锃亮没有一圈灰印。

他缓慢地抬起头看我一眼,脸上似笑,先开了口 “新搬来的吧!”

他眼神明亮没有一点污浊,和其他老年人实在不同,因早年接触过一个山东籍同事,听老人口音和他应属一带。

我想他可能和我祖父一样,全是饥荒年代闯关东过来的。

我嘿嘿一笑,“昨儿下午才过来,张大爷。”

“你知道我姓?

“听房东田姐说的。”

他顿了顿,朝裤兜里蓄了蓄挂在裤腰的那串弹簧绳钥匙。

“张大爷,等我下班回来再来拜访您,我这路程还有点儿远,先走了。”

“寒舍简陋,你不嫌弃我当然欢迎。”

老人讲话也有一股书香气。

从一楼塔布下开了自行车钥匙,我推着往出走,转头问走在我身后的老人“去哪?我带您一程...”

“不用了,我不习惯坐这玩意儿,溜达溜达走挺好。”

我加快速度,骑上了车,院子里清晨遛弯的老人,大概与我同为一栋的,要不然怎会对我微笑哩!


2.

第一天课程很是顺利,我负责教五六年级语文,本来主任允我第二天再正式入岗,但我一看与之前在县城基本无异,只是换了稍大的教室,每天要看的稚嫩面孔稍多一些,也就全无必要再浪费一天光阴。加上这几年教程编改幅度不大,所以几乎等于把内容反反复复的讲,烂熟于心了。

我们那一时期的教师,因受父辈祖辈以及时代影响,对红色文化和毛主席共产党有着浓烈的感情在心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9月9日,村里的广播大喇叭村主任声音低沉,几句话就哽咽好几次。那天正是毛主席永远离开我们的日子,我那年才8岁,现在回看当时只对重要事件才能记忆,其余经历统统变就一条时间线,而我只是在时间线上前后爬行的“蚂蚁”。

当天祖母正站在院子里簸簸萁,我还记得没筛净得细碎豆秸皮伴随簸萁里的黄豆跳起,降落,跳起再降落,落在簸萁沉甸甸的响。豆秸皮便一层一层被掺进风里,我个子又矮,每次一抬眼就见眼前空气中飘过灰蒙蒙一片,有时来不及合眼就被迷住。

喇叭一响,祖母忽然站住不动,眼睛也朝喇叭声方向听去,等听完“公告”后我就看她将那即将被簸净的黄豆簸萁一下子扔翻在地上,簸箕落地震了震,黄豆就像弹珠一般四下蹦出,在我看来是满天的黄豆在飞。

我当时不知道祖母是怎么一回事,以往爱惜粮食,我若不慎将大米饭粒掉落而后不捡起吃掉,头顶都要挨上一两筷子,那天她却把一簸萁的黄豆都“扔”了。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毛主席死了。

她一下子坐倒在地,一只手扶着腿,另一只手扬起往腿上拍,就哭开了,后来越哭声越大,越伤心,两只手一起拍,气力又不太够,只好停下用右胳膊肘拄着腿,身体就那么歪斜着,哭声噎在咽喉呜呜呀呀不间断,胳膊肘一个没撑住于是整个人就侧倒在地上了。

村里的老少爷们和妇女那段时间笑容都少了,尤其是50岁往上的。不仅自己在家时常掉泪,三三两两一见面谁一提起,不免又是一阵悲泣。我就是在那样的时期成长的。听祖父说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翻身过上好日子;听祖母说毛主席如何对百姓兢兢业业,甚至极少睡眠,又是怎样的和蔼亲民。

所以我便也于无形之中将毛主席如太阳月亮一般高挂在自己心间,祖母的毛主席白瓷像我时常去擦拭,不使他沾染灰尘;毛主席的画报始终挂在老房子里,后来我怕污浊还为他套上了一层薄塑料。

伦到我教书育人之际,便特别喜爱讲爱国思想,把听来的老革命故事讲给学生听,偶尔在课本内容略枯燥时穿插一段,学生都听的聚精会神,瞌睡小动作也极少有。我很怕随着时代变化,历史淡忘;当我饱含热泪讲到激昂处时,学生们也随我一起泪湿眼眶,时而又响起一阵掌声。

我教学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更注重讲思想,诸如老祖宗留下的处世之道,讲庄子就不仅讲书中庄子,讲孔子也不单讲书中孔子,往往可以延伸出许多,因此更加固印象。学生记的愈扎实。我这一学科优等生很多,差生偏少,而学生对我也多毕恭毕敬,于一名教师而言,也算是一种殊荣了。

当天骑车回家还未出校门口,便碰见主任,他也推着自行车,对我说“林老师,听了你的课,真是使我眼前一亮,我觉得你把书本讲活了。”

“哪里,只是讲的时间多一些罢了。”

“看到你讲课的状态,让我想起自己十几年前,那时候在乡下教书;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下雪一夜就能封路,早晨道路最难走,都是我们几个老师先去趟条路出来。现在条件可是好多了啊,人也没有从前的热枕了。”

“您那时代正是文化稀缺,字字千金的时候,条件越艰苦越是出人才,就像五四时期,民国动乱时期文人可都是持笔杆子当枪使,讨伐人心的差事呐。” 我也下了车和主任一起边走边说。

“ 哈哈哈,可确是如此咧,” 梁主任爽朗的笑。“我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30几元,要养活一家人,还不觉得累呐,盼着把学生教出山沟,走到城里,哪个学生要是说不念了,我都能亲自找到他家里和家长谈。可不好几个学生被我留下了,最后都考出去,小任现在被分配x县公安局,小金进了司法处,都出息了,年年来看我。”

“了不起啊,这才是教师一生的荣光,您这几十年净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啦。”

主任那天与我聊的十分投机,以致于我到了该拐弯时还往前直走。


3.

回到新区时候并不晚,天空还是艳红色,太阳快要落下,温度也正好宜人,脸上暖洋洋又不燥热。大柳树微微摇摆枝叶,院子里的老人基本都回各家准备晚饭去了,我便顶着晚霞回到家中。

用液化气煮好饭吃过以后天色才逐渐变暗,而院子里又多了乘凉之音,我这时突然想起对门的老人,于是赶紧起身前去拜访。

“张大爷,您在家吗?我是对面的邻居小林。”我同时敲响房门。

一时无人应答,我便贴耳到门上听,像有锅在慢慢烧煮发出咕噜声。

紧接着有脚步声渐渐走近。我马上站立准备好,很快门便打开了,我点头示意,把手里水果递给他。

老人说,“来就来,买什么东西。”

我进了屋,东西放进鞋架上方 “ 这东西我不能要,待会儿你回去还带着。”

我只呵呵直笑,换了拖鞋往里走。

这是间一居室的小房子,面积不大,客厅的墙壁上挂着几副书画十分惹目,正中央是一副毛主席画报,我走近对着画像鞠了一躬,老人似是愣住片刻,然后走来和我一起并排望着墙上的画。

“ 你这年轻的算有良心,不忘根啊,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

“当然当然,我祖母和祖父家里毛主席像许多,瓷的,挂画,海报都有了。”

“我家那个比您这小上几圈。”

老人突然不说话了,我转头一看,他眼中已泛起泪光。

空气中突然飘过一股焦糊味儿,我说 “张大爷,锅里东西像糊了?”

老人这才回过神来,往灶台走,我注意到他的左腿不像右腿那般自如,走路需用右腿向前拖着。

他关了火,“面条差点儿就煮干了,现在还将就能吃,糊锅底不要就行。”

他端着盛好的面条坐在木桌子边儿就吃了起来,“就那糊锅底,以前能吃上都不错了,你们是没经历过最苦的日子。”

“我听说过一些,比如红军长征条件艰苦食物匮乏最后只能靠吃树皮、野草,煮皮带等来维持。”

“红军的苦你们从课本兴许倒能听说两个子儿,饥民挨饿吃白善泥的事儿你听说过没有?人为饱肚子,把白善泥掺野草树皮下,结果肚子倒饱了,人却拉不出屎来,活活腹胀憋死。人当时都说,吃了白善泥只能活十天,十天后必死无疑,但不吃今天就死。为了得到这东西,人甚至去扒空了山脚,最后导致山石坍塌,很多人就被砸死在山下,有没死的也不管那些死了的血肉模糊的尸,就在一旁拼命的挖土吃泥,有人吃的太猛,突然双眼一翻,一头栽倒,就地归西了。”

老人一边说,嘴咕蠕着将碗里几乎没有汤份的干面连带着烧糊的黑末一起吃进肚里。

“那时候都不敢想,谁能想到今天大伙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有地方睡,听不见枪响,炮火响,一觉醒来房盖还在,家还是家,听不见难民饥民的哀嚎,不用拎着心过了,我知足啊!”

老人说着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块水蓝色花布手帕抹起了眼泪。

我一时不知如何劝慰,只好说 “ 日子肯定越过越好,张大爷,您以后有什么困难只管和我说,我常来看您,别担心。”

“谢谢了,你这年轻人的好心,有这些书画陪着我,得空就写上一副,也就不那么寂寞。你喜欢不?喜欢我送你一副。 ”

“我这房子很少有人来,街道办事处每逢过年会领人带着东西慰问我这种老人,我也感激啊,感激共产党还记着我这老家伙。”

“当然喜欢,说实话,我是被您门口那幅对联给吸引住了,实在是好笔力。”

老人一听也来了兴致,一手按住膝盖,身子向前挪了挪, “你懂书法?”

“懂谈不上,手法和您更比不了,但是书读的多,早年看过几本历代名贴拓本,多少能了解点儿。”

老人点点头“好啊好啊,下次你来,咱爷俩一起比划比划。”

于是我们把时间约定在这周末,当我问他能否有时间时,老人说,“快80岁的老头子,再忙能忙咋样?最多少捡一天破烂就是了。”

我这才想起房东曾对我说过的老人情况,便问 “您儿女呢?”

他幽幽的说“我没儿女。”又陷入短暂的沉默。

我不想再掀人痛处,想将此话题止住,便不作回答。从兜里拿出几张纸币,双手递给老人,他连连后退摆手不肯接受,我又觉得只有留给他心里才算踏实,于是趁他不注意将钱掖在他放于桌子的碗下。

我提醒他,一定要小心煤气,老人说让我放心,煤气杀不死他。我当时并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到以后许久...

临出门前,我才注意到他那间卧室,里面竟没有床,放的全是码放整齐的废纸壳,麻袋,水瓶和易拉罐,旧纸张等。

那么人住哪里呢?看见客厅的那张沙发,我顿时明白了,开口问他“您就住这?”

“是啊,这位置视野好,和我的书画在一起,最主要的是能天天看见毛主席...”

从老人家出门之前,他试图说服我把水果拎走,我说“下次没准来还得吃您的,这回就收了吧。”然后迅速关了房门。听见房门内静默片刻,又有拖拉的脚步声走远了......


4.

短短一周,我已适应新学校的一切和往返骑车上下班的过程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锻炼体能呼吸新鲜空气的好办法。尤其从市区越骑越远,楼房越来越稀疏,到了新区就仿佛进入了村落,树木花草愈多了。离新区不远处有个养猪场,那时常漂浮在空气中的猪场混杂气味,属实不好闻,现在想来倒还有几分亲切,那于新区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证。还有推小车卖手工冰棍的老人,掀开泡沫箱盖子,里面全是碎冰块和各种老式冰棍,院子里如有小孩子,老人们一定会领着他买上一两根,甚至更多,等箱子空了,老人便满面笑容的推着车走了,有时只是稍微站一站脚,如果没人叫停她便又推着往前方更远的飞机场方向走去,边走边吆喝“冰棍喽,卖冰棍喽...”

约定时间那天正好是周末,我提着笔墨纸砚和一块五花肉来到了老人家,他如约等在家中,我敲门的第一时间他便开了房门,将我迎进去。

“你上回放的钱我收好了,就等着给你呐。”

老人说。

“又不多,别给我,您收着我才放心。”

我像已把这间房子当做比我家还似家的地方,三两下换好鞋,笔墨纸砚放至桌子,五花肉接好水泡在盆里。

“你还真以为我这老头子穷的连纸墨都买不起了?哈哈...”

老人心情似是很好。

“没有没有,只是我没您那么好手笔,会浪费,自己带我才敢写啊,嘿嘿嘿。”

“说不过你,又是买东西,人老了,吃不进几口了,上回你买的水果到最后差点坏了,我怕扔了心疼,紧着才给吃完。”

“那我下回少买点就是。”

我已摆好砚台,将毛笔化在墨里晕开了,老人在我对面,这桌子如吃饭倒高了,若做书写伏案可真是极好的高度。

他戴上镜子,从狭长的木头盒里取出一支中号毛笔。我看了看老人这书香味十足的房子,阳光正垂落在桌子,也巧铺在墨纸上, 此情此景与我当时的心境如出一致,当即有感而书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

他看了看我这墨纸,提笔,书 “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哈哈哈” 我们二人对视一笑,老人说 “ 我这陋室既然能让你有这种心境,那我也只好‘顺势而落了’ 。”

我又提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他这时一拂袖管,即换一支大笔,一挥而就作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十分过瘾。

老人说,“这几副就送给你了。”

然后他又找来一张四方墨纸,作一 “诚” 字送我。

我大喜,不仅因为老人赠我书法,而是他竟和我一齐对下这‘岳阳楼记’,等于我们二人用范仲淹的诗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还完成了一次书法交流。

询问他糖类并不高,我当天便下厨为老人做了顿红烧肉,而排骨这类则容易塞牙,并不适合老年人。

饭桌上,他告诉我,他一生无子女,我问原因,他说那时太穷还逢动乱,不想耽误哪家姑娘,腿就是在那时逃难所伤的。兄弟姊妹父母全都死光了,全家只剩他一人,后来等改革开放,便独自来到北屯生活。等南迁到新区,就混到了一间楼房。古诗能断几句,字能识得一些是因为早年在饭馆做过两年杂役童工。碰巧一位教书先生常去做客,见他年小不学文化可惜,学又没钱,所以那教书先生只要一去便教他识上几字,后面还教过些古诗。他渴望文化,教书先生又肯教授,因此学的比学堂里的孩子都更加认真,等教书先生走了,他还趁给客人擦桌子间隙用抹布蘸水在桌上反复写那些学来的字。没有纸,冬天就在饭馆门口用手指头在雪地里写。就是这样学会的写字和古诗,而书法是来到北屯后才自己摸索自学的。

后来我常给学生讲老人的故事,以此来鞭策学生们更珍重当下的教育环境和文化。

从那天后,我和老人便时常走动,我也会邀他来家中一坐。他送我的几卷书法,我特意裱起挂到我们教室办公室,一次正好被教书法的郑老师看到,他大概与主任年龄相仿,眼中显露惊奇之色,问“这书法是出自哪位大家?怎么没见落款有姓名!”

我说“是我一位忘年友人的,是快八十岁的老人所作。”

郑老师说“这笔力比当今许多书法家还要浑厚,要是有幸能把老人家请来为学生们上一课可太好了。”

我心里觉得这提议确属件好事,只担心老人腿脚不方便,但又一想有车代步啊,便答应郑老师劝说试试。

郑老师说他愿意自掏腰包,不能让老人白来一次,后来一经思索又觉不妥,说 :“ 哎,是我落俗了,书作连落款都不肯留下的大师,又怎么会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呢?算了,我还是亲自和你去一趟。”

“林老师,你选个时间,我要去拜访老人。”

就这样,在争取老人同意后我便将郑老师带了过来。

他们二人更是一见如故,老人本不想一把年纪去抛头露面,但郑老师美其名曰让学生开阔一下眼界,教育无边界,也就同意前往。

那天郑老师为方便老人的腿特意为他搬了凳子,但老人愣是没坐,说坐着影响手臂下笔力度,还看不清学生,于是便从头站到尾,累了就双手撑住讲台缓解,时而簸着腿走到讲台下看每个学生的练习程度。

看到有写得好的学生,他高兴地鼓掌,用布满褶皱的手抚摸孩子的脑袋,学生也很敬爱这位老人。

老人随我回家时,学生们仍恋恋不舍说“张爷爷,希望您常来学校...”


5.

时间一晃过去两年,我转为五年级班主任,再不像从前做科任时清闲了,老人那年正好80岁,我担心他有急事联系不到人,便给他安了固定电话,白天有事可以打到我办公室,即便我不在也有其他教师能接听,晚上我家中也有电话。再说我几乎每隔一两天就去看他一次,而且离的又近,也就相对放心。

煤气我早劝说他不再使用,但老人不听,我也只好作罢,直到那天晚上9点多,我家座机铃声忽然惊响,来电显示正是老人家中,我一个激灵起身便去敲门,无论怎么敲屋内都没反应,我才感觉老人可能出事了,报警的同时并叫了辆救护车。

警察来时老人已经昏迷,经过检查发现是煤气阀门未拧紧而导致煤气泄露。这面警察负责做煤气安全处理,另一面救护车已经把老人送到医院,结果为煤气中毒,幸好发现及时,加上煤气泄露的程度不太大,老人才救过来。

他醒的第一句话便是 “ 小林呐,我梦到毛主席了,真好啊...”

老人住院的第三天,医院里来了一个年轻大学生,带着水果和花篮,说是多方打听先是找到老人新区的家,见无人,问过邻居后得知老人在医院就急忙赶来。

我才知道,这年轻人原来是老人一直以来捐助的贫困大学生,他说,老人不仅资助他,学校里还有好几个学生也受着老人的帮助在完成学业。老人留了个假名,因此费了很大功夫才通过校方等部门找到老人的地址。

我感叹,这些就连平日和他来往最密切的我都丝毫不知。

老人躺在床上笑着握住年轻学子的手,让他别有心理负担,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就算对他的回报。

等年轻人刚走,老人便对我说“你之前给我的钱也一起捐给他们了。”

从此我对老人更多了几分敬重之情,老人出院后,我将他家中煤气就此淘汰,换至电炒锅,经过这一事他也不再与我争执,只好由我。虽然比煤气花费高,无非就是多使用几个电字,我便在交自家费用时一并给他交付。而为避免类似事件,我还配了老人家房门的备用钥匙随身携带,因此进出就更方便了,常常我钥匙开门一响老人就在屋里喊我的名 “小林呐...” 每每我也第一时间回应他。

煤气中毒也好在并未留下任何后遗症,但令我不解的一点;老人说那天并不是他给我打的电话,我觉得神奇,便联想为“好人有好报”了,而老人却说是,毛主席知道他命不该绝,显灵了。

我嘴上打趣“毛主席可不主张封建迷信这一套, 如果他老人家在,听您这么一说兴许要破您的四旧嘞!” ”

但心里也确认为或许在理。


6.

从前我只以为老人不同于其他老人只是在于;他识字,会书法且笔峰刚劲堪比大家,生活节俭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即便捡拾废品,却从没见他脚下的鞋布满灰尘。后来直到知道他多年来省吃俭用资助多名大学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这到底是怎样的境界才能达到如此,再看到他,我便时而惭愧了,因为我做的远远不能与这位老人相比一二。

他拿我似乎已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时常催促我应该成家再立业,而我却总想再晚上几年再说这事。

我在讲黄继光公开课前一天下午,曾与他交谈至几小时,他一听说我要讲黄继光,眼珠里顿时绽出明亮的星芒,给我讲来:

“我那年认识一名抗美援朝战士,据他讲,他19岁入朝作战,三年内就参加了五次战役,抓了10几名美军俘虏,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顶着猛烈的火力发起进攻。 前线战士那时都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弹药,三怕受伤抬不下来。”

“没饭吃真是饿啊,美军军资充足,粮食丰富,可咱们穷啊,各项物资都短缺。为了躲避美军的侦察机和轰炸机轰炸甚至都不敢生火做饭,怕美军看见火光和烟雾,饿了就抱着雪啃,用肉体去挡美军的钢铁大炮。”

“ 他们三年没洗过澡,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盖过被, 加厚的棉鞋一个排就一双,谁站岗谁穿。美军扔的汽油弹在空中爆炸,像雨点一样着下来,油又热又黏,沾身上就着,很多战士都这么给烧死了,没死的也被烧坏。偶尔也有能吃饱饭的时候,比如轰炸过后河里漂的全是大鱼,不敢生火有鱼也吃不上,但战士们还是组团下河捞,然后和朝鲜村民换吃的。”

“ 他的战友为救他,被天上下来一梭子弹给打死了,就死在他怀里,被他亲手埋在朝鲜的河道里 ... 后来他成为少数从战役中活下来的人,给战友家里写了信,可他的尸体永远回不了故乡啊,如果他家人能为他立个碑,那碑也只是个衣冠冢...”

“那时候战士们都不要命了,硬生生用肉去挡炮弹!没有怕死的兵,都明白这一仗的意义是什么,是拿命换国家和后辈的太平日子啊!”

老人娓娓讲述着他听来的故事,情绪从激动逐渐变得颓然,我最后只看到他眼里灌满了混浊的泪。他和我说了一段令我至今不能忘却的话。

“ 当那个战士幸运活着收到国家和朝鲜联合颁布的‘抗美援朝证书和勋章时,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勋章,只是我代替那些死去的战友们共同获得的荣誉!”

当天晚上,我便重新整理了公开课教案,把下午老人讲的故事更深刻的引入《黄继光》这堂公开课。

而第二天的公开课也取得满堂喝彩,当我引申至这几段故事,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哽咽着说出那位战士最后说的那段话做为结语;当听到那段话,主任和几个年龄稍大的教师都哽咽着站起身来鼓掌,他们同我一样,也满目泪光了......


7.

后来我在s市结了婚,还仍然住在那间新区的回迁房,当时主任想让我在学区附近安置上下班更方便,但我在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暂不搬离,而妻子也常同我去看望老人,我们形同一家。

寒来暑往,老人始终坚持用捡废品的钱资助贫困大学生,由他资助的大学生很多都在步入社会后拥有了极好的工作。其中不乏有人找到他要给钱,施物,除了简单的食品和水果,老人大都选择拒绝,实在行不通就将钱先攒起来再去资助别人。

直到老人去世那年,那是个年后的春天,天气时而暖的不像春,时而又冷的仿佛冬天未去。那天我用钥匙打开老人的房门,他并未像往常站在门前,使我一开门就能看见他,也没有唤我的名,房间里出奇的安静。我看向那挂着书画的客厅,窗帘半拉着,阳光一片片洒在墙壁和地板上,老人此时正枕着手躺在那张如单人床的沙发上似睡着般,我走到他身边,蹲下,他面容安详,仿佛仍在睡梦中,我轻声说“张大爷...张大爷。”

不见回复,我心头瞬间一沉,抖着手去试他的鼻息...

我那时才发现,老人走了,而我和当年听到喇叭后的祖母不同,我没有那般大哭,也没有扔翻任何物件,只是从那一天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少说话了。

我们在整理老人遗物时,发现他放于抽屉的遗书,以及遗书中所提到的,老人多年攒下的一部分钱,最后我也按照遗嘱捐给s市老人常去的那所大学。老人的墓碑,我将立者署名为——挚友林瑞谦。 而遗嘱中交代要留给我的这一套房子,我决定保留原样,在我思念这位忘年友人之时还能来坐上一刻。

现在想来,大概不知又过了多久,我的孩子将要出生的前半个月,那时我早已搬离了新区,那天我突然想去老人的房子里看看。我开了门,房间仍保持着原样,没落下灰尘,我给自己煮了碗面,吃下,又站在那张木桌子旁用手在空气中写写划划,我想着他幼时学写字应该也是如此以空气为纸砚罢。

然后我又颓然的坐在那张作床的沙发上了,看着正对面悬挂着的毛主席像,我站起鞠了一躬,就如第一次来时一样。我走近那幅画像,握住它的右下角,忍不住用手触摸。忽然我感觉像是摸到了另一层东西,我终于将那幅画掀开。

当我看到那幅画的背后!双手已无法控制地颤抖... 它背后贴的正是一张印有韩文加盖印章及勋章图标的抗美援朝荣誉证书!还有数枚徽章勋章,其中一枚便是一级战士勋章......

我愣在原地很久很久,太阳从我身上又晒到别处去了。我想起老人讲给我的故事,那些他口中‘听说的’ 故事,想起他拖沓的左腿,和他说的那句“煤气烧不死我”...

这该是怎样的心境,隐姓埋名到连姓都是假的?他本姓李啊!又深藏功名到过着艰苦的日子,却完成了多少孩子的梦啊! 我愚蠢呐... 我该早发现我的挚友是个英雄的!!

我好像看见他在炮火点燃的浓烟里站起来了; 好像看见他饥啃着雪,又亲手埋葬那死去的战友了...  瞧,英雄正对我说话哩! 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勋章,是我代替那些死去战友们共同获得的荣誉!!”


后记:每次都会把自己切切实实代入到故事当中,从而随着主角的心起伏。这篇故事融入了许多温情,和对于一个人物内在及灵魂的刻画。用几个段落描述如普通民众对毛主席的尊重与感恩;以及“张大爷” 身为一个隐藏功名的老兵从只言片语流露出对毛主席这位人民领袖的特殊怀念之情。 我们体会人性的善,如融化冰雪的暖阳,“张大爷”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又为年轻学子带去希望,有如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  到今天为止,在世的老兵已越来越少,这证明一个时代的终结。但我希望,时代终结,记忆不会终结,怀念与爱敬不会终结;时代终结,民族信仰永不会终结;时代终结,老兵战士们的精神与信念永不终结!!本来我想将故事命名为“落日”,当写至尾声才忽然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中国战士的精神是“万里长城永不倒,朝阳西去乃红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7,406评论 6 50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732评论 3 39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711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380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43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301评论 1 30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45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008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443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649评论 3 33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95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501评论 5 34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119评论 3 32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73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6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99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724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纪念毛主席诞辰 一百二十五周年 学步夏道显韵 彤彤红日乾坤暖, 漫漫长夜农奴寒。 黑手悬鞭砸链锁, 红旗...
    克勤秋吟阅读 168评论 0 0
  • 感恩 感恩今日份侄女带来的欢乐 感恩麻麻今日份好恰的饭菜和对我的包容 感恩今日份晚上甜甜的奶茶 感恩哔哩哔哩博主推...
    做自己小太阳阅读 147评论 0 1
  • 前言 Google Play应用市场对于应用的targetSdkVersion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 2018 年...
    申国骏阅读 64,088评论 14 98
  • 《来,我们说说孤独》 1·他们都在写孤独 一个诗人 如果 不说说 内心的孤独 不将孤独 写进诗里 是不是很掉价呢 ...
    听太阳升起阅读 4,376评论 1 7
  • 自幼贫民窟长大的女子,侥幸多念了两本书,枉以为可以与人平起平坐。可是人生从来都是接力赛,我们却天真的当成了百米冲刺...
    Leeanran阅读 5,770评论 1 5